第728章 斩杀林邑王(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第815章斩杀林邑王

眼看着战局一边倒地杀戮,赵云却似乎还犹有余力,把骑兵部队捏的死死的,区连也是口中发苦,大汗淋漓,被酷暑和心中焦虑折磨得几乎虚脱:

“怎么办?都打成这样了,赵云的骑兵还是如此闲散待命。刚才一个多时辰打下来,除非是我军两翼包抄过远过深、要把他的步兵大阵整个四面包围。

赵云的骑兵才偶尔出击,把我们两翼头部迂回过远的那部分打掉,然后就又缩回去了。如此收放自如,我们的战象就算投上去,也无法彻底搅住赵云的骑兵,形成敌我混杂的乱战。

这可如何是好?贸然把最后的底牌打出去,要是被赵云的步兵黏上了,而他的步弓手又带了那种据说会发出尖锐怪啸和火光的远程兵器,战象不就全完了?”

区连苦苦支撑,几乎忍不住要不管不顾把全部底牌压上去。

……

然而,就在区连绝望的时候,他不知道赵云其实也有点紧张、郁闷和决然。

谁让赵云有名将之才呢,这辈子又有十三年的戎马生涯经验了,擅能见微知著、洞察潜伏于微末的危机:

那就是,汉军怕的不是正面厮杀,而是全军都被缠住,已经拖了太久的时间。

魏延的方阵中,已经出现数以百计连续在酷暑烈日下厮杀一个多时辰后,直接中暑倒毙的例子。哪怕他们能稍微喝口水,还是缓解不了这个问题。

而且士兵出战前最多带一个轻便的水壶或者竹筒,最多也就装两三升水(汉升,才折半斤不到),有时间喝也早就喝完了。

战前谁能想到敌人这么悍勇、死缠烂打。谁也没规定再多带水,唯恐负重大了影响冲杀时的反应速度。

蛮兵战力虽然不强,死缠烂打缠住你的本事却不弱,六倍的兵力车轮战迂回战包抄战,尽管战损比打得很难看,伤亡几乎是十倍于汉军。

可是,在“让所有汉军都始终不得休息”这一点上,蛮兵做到了。

不能再拖了!

又过了一会儿,赵云观察到己方中暑而亡的士兵,已经跟直接刀枪肉搏战死的士兵,接近同一数量级后——战死负伤的士兵,大约是千人数量级,四位数,而中暑伤亡的士兵,目测也同样超过了一千人!

他终于决定果断出动全部骑兵,争取速战速决。

“骑兵准备,全军从左翼迂回,从远离海岸线的方向挤压包抄敌军右翼,务必一击而溃,把他们驱赶到靠大海的方向。

另外,所有骑兵准备好反战象兵器,时刻警戒区连一直捏着不肯用的象兵、专挑我们的骑兵撵,与战象保持距离,按战前训练的破象战术执行!”

赵云详细下达了几条命令,随后就把步兵中军主力的指挥交给魏延,他自己带着骑兵开始从左侧迂回。

赵云本来不打算把这些蛮族斩尽杀绝的,但看了这些蛮族悍不畏死的蛮勇状态、在热带地区可怕的适应力,以及蛮人对汉人的仇恨程度,让赵云不敢再有“击溃打散就好”的想法。

除非这些蛮兵全部投降接受改造,否则要是击溃了,驱赶到远离海岸的热带丛林里,这次怕了下次汉军大部队走了再出来打游击,那就没完没了了。

今天的战场,赵云位于占城的西南后方,区连的林邑军位于东北侧。

赵云军的右手边和区连军的左手边是大海,赵云的左手边和区连的右手边是丘陵丛林。所以要全歼,只能是把人从丛林往大海驱赶。

三千体力还算充沛的骑兵,随着赵云的如山军令,严格遵照执行,如洪流滚滚,狠厉穿凿冲杀而去。很快把正面的林邑军一侧阵线击穿,杀出一条血路,一直凿到林邑军的侧后方。

不过,看到赵云终于忽然动手,把己方数千步卒在短短一盏茶的工夫里就击杀屠戮,对面的蛮王区连却丝毫没有惊讶和痛苦之色,反而是有些惊喜。

赵云居然帮他解脱了决策之苦!赵云居然在表面上步兵对战形势大优的情况下,主动派出了骑兵全力冲锋!

“赵云总算让骑兵上了?快,把我们的战象也全部派上去!专挑赵云的骑兵对付!别去冲汉军的步弓手方阵!他们有火药箭!”区连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绝处逢生,连忙做出部署。

此时,前方的蛮族各部酋长,早就在内心把区连这个名义上的王骂得狗血淋头了,痛恨于区连的保存实力,迟迟不让象兵上阵。

战象终于杀上来后,他们也普遍松了一口气,就等战象把赵云的骑兵彻底克制了。

……

短短半炷香的时间,赵云亲自率队冲杀,刚刚实现他此战之中百人斩,杀穿敌军阵势数重,刺死酋长五六人。

终于,区连把全部的象兵压了上来。足足四百头久经训练的战象打头阵,后面还有更多平时运货的役象,总数竟然达到了千头之多!

不得不说大象这种生物,越是到南方热带雨林气候,就越是密集容易搜集驯服,所以到了林邑南方,大象的规模已经到了恐怖的程度。

这一点,要是不信的话,可以看看后世去云南旅游和去泰国旅游,遇到的大象数量能有多大差距。

历史上,火药兵器出现之前,外来统治者很难在热带雨林地区建立统治,疾病和水土不服、蚊虫肆虐固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热带土著恐怖的拥象规模也不容小觑。

三个骑马的骑兵,就要对付一头大象!这个兵力对比,也是赵云多年征战从未遇到过的严峻。

之前他虽然三度破象,经验极为丰富,但第一次打的时候人象比至少是二十倍,后续至少也是十倍以上,如今只有三倍,挑战前所未有。

……

赵云也不禁深呼吸了几口,然后吩咐部队井然有序地掏出装了火药和硫磺、毒烟燃料的铁罐兵器,准备投掷破敌。

很显然,赵云是有备而来,既然出征前就知道要打的是林邑蛮子,他又怎么会不提防大象?

步兵如何破象,这个问题好解决。但赵云也知道,敌人已经知道了汉军步兵能破象,后续战役未必还会用战象来冲射窜天猴的步弓手方阵。

如果拿战象去打其他不太好反战象的兵种,那也不得不防。

赵云一开始试过让骑兵部队学幽州突骑,以骑弓游斗抛射窜天猴箭矢惊吓大象、保持距离。

为了这事儿,他还特地要求军需部门给他的战马生产了新式的噪音遮蔽辔头,把马的耳朵堵上,防止窜天猴的尖啸把战马也一起惊了。

但是后来发现效果不是很好,窜天猴独特的火药尖啸本来就是特地用来惊吓大型动物的,对大象都能吓得那么显著,何况是马呢。除非是再改良配方,降低威力,但那样对象的效果也会衰弱、

另一方面,适应南方战斗环境的骑兵,几乎没有幽州人,因为幽州人到了热带,病死率太高了。

赵云这次虽然带了骑兵,但人员几乎都是从扬州荆南调的,这些人也不擅长骑射,几个月的仓促训练根本搞不定。

种种不利因素夹击之下,逼得赵云出战前不得不去找李素想办法,把他的担忧说了,请无所不能的司空帮忙想想看解决之道、另辟蹊径。

李素想了想之后,给赵云配属了守城战时用来往城下砸的投掷兵器、一种汉军已经装备的火药爆炸毒烟罐。

这种火药罐爆破声音还是非常响的,而且火光也还算猛烈,还有持续燃烧和有毒的黑烟,基本上跟原本历史上南宋时那些守城的投掷弹兵器差不多了。

就是预制破片技术还不成熟,指望弹片杀伤的效果很差,只能是临时加点锈铁钉铁屑碎石,增加破片数量。

但最多也就几十个碎片,炸开后弹片砸不到人就没效果了,只能指望火药那点爆破气压把人震出点轻微内伤。

不过,这样的兵器,用来给骑兵反大象,还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作为一个有力补充。

首先这种铁罐只要点了导火线后,稍微吹几秒,扔出去,导线烧完了才会炸,所以出手的时候没有怪叫巨响,也就不会惊吓到掷弹兵自己的马。

而之所以这种兵器成型后用的是铁罐而非陶罐,也是因为引信问题上走过弯路——李素一开始拍脑门,被后世的《赤壁》电影误导,觉得掷弹兵直接用陶罐装药就行了,还省钱。

结果这种武器的第一次实战,就吃了亏,哑弹率极高:

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触发式引信”,都是要点了导火索烧到弹体上才会炸。砸在地上的那个瞬间、撞击本身是不会导致弹药爆炸的。

陶罐装药的结果,就是落地还没爆,罐子先碎了,火药撒了一地,导火索好不容易烧完,只能引爆跟导火索黏连在一起的那一丁点残余火药。

李素这才把异想天开的陶罐掷弹兵淘汰了,乖乖用摔不碎的铁罐。

不过,因为这种兵器本来不是给骑兵配的,还有铁壳,所以稍微有点沉重,一个至少有三四汉斤。

守城的时候有落差优势,还能稍微丢远一点。骑兵在马上还没法双手扔实心球那样扔,最多只能是单手投铅球的姿势,李素在赵云出征前测试了一下,最多也就丢二三十步远。

这个距离太危险了,不利于骑兵对大象放风筝。所以李素当初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加大甩动力臂,便于发力扔得更远。

比如装个手榴弹柄,或者向投石兵那样弄个投石索把铁罐甩起来……

一番对比实验,李素当时最后选择了投石索结构。主要是这玩意儿古人接受度高,加工起来也方便,几根绳子做个网兜套在铁罐外面就行了。

不过实际使用测试当中,也出现铁罐形状不规则、投石索网兜在出手时不易把铁罐在最佳位置甩出等等麻烦,好几次都甩偏了,就跟铁饼运动员多转了几度角,最后落地时能差很远。

最后,居然还是赵云自己看李素很苦恼,帮他给出了临门一脚的建议:那就别费劲搞重复利用式的网兜了,直接一次性网兜!套上就拿不下来那种!使用的时候多甩几圈,加速到足够快时,算好角度直接脱手,把绳网兜跟铁罐一起扔出去!

李素一想对啊,他居然被传统投石索兵器的固化思维给限制住了!

传统投石兵的投石索要重复利用,那是因为单块石头杀伤力极为低下,所以需要反复持续的火力输出。而且石头便宜,比绳网兜都便宜,那当然是便宜的部分一次性,值钱的部分重复利用。

但现在要丢的是火药铁罐,弹药比投射器值钱多了,弹药都用得起,还省什么投射器?一次性不就好了!稳定性第一!

想到这儿,当时李素脑中豁然开朗,就想起了他前世看过的二战时期反坦克战史:

1941年初,苏芬战争持续期间,芬兰人为了提高“没落托付鸡尾酒”的反坦克射程,提高反坦克手的生存率,就把古代投石索跟燃烧瓶结合起来,用可重复利用投石索甩瓶子增加射程。

但这种“节俭”的做法显然导致了可靠性下降,实际上依然导致反坦克手出手迟缓,多了不必要的伤亡。

后来美军学去了这一招,开发制式的反坦克粘性炸弹(就是《英雄连》这些游戏里被称为“袜子”的反坦克炸弹)。米国人财大气粗,当然以作战效率为第一,完全不考虑成本。

“袜子”黏弹也需要柔性甩柄增加投掷惯性和射程,但米国军火商就直接做成一体式,把握持部分一起扔出去。

赵云劝李素把“投石索丢火药罐”改良成“一次性一体式设计”,倒也颇有美军改良芬兰军土办法的神韵了。

这,才有了今天赵云的骑兵们手上这件反战象武器:一个牢固的、无法解开的麻绳网兜,里面套个铁皮火药罐。每一条麻绳的尾部都抽出来拧成一股,非常便于握持甩动加速。

触手冰凉的铁皮和丝毫不会打滑的麻绳,给了赵云麾下骑兵普遍的心里安慰。

他们冷静地分批逡巡横掠过阵线,依次用队中火把手的火把点燃导火索,然后猛甩五六圈,把罐子的惯性加速到最大,再脱手飞出,竟能至少把五汉斤的东西扔出五六十步远,个别力气大的士兵能扔出七八十步。

区连的象群肆虐而来,仅有少数刚好被几斤重的铁罐直接砸中身体。但皮糙肉厚的大象被这样砸击,根本不以为意,就像人类壮汉被小孩子丢的小石子击中一样,最多只是微微一疼。

但他们的自信和蛮勇冲撞也就到此为止了。

赵云的掷弹骑兵非常灵活,因为掷弹的操作难度本就比骑射容易太多,骑兵的阵势非常容易保持,被逼近的士兵也能轻易退开保持距离。

而随着一声声的火药爆破声和火光、刺眼的硫磺毒烟散开,象群很快开始陷入混乱,跟汉军历史上前三次碰到的同类一样,很快自相践踏起来。

“杀回去!撵着象群的后面丢火药罐!不要扔太远!逼着象群往那些蛮兵密集的地方冲!”赵云痛打落水狗,丝毫没有怜悯,还冷静地让这些疯象为自己所用,狂踩乱杀那些蛮兵。

蛮兵们不得不面临数面受敌的窘迫,很多人不得不返身砍杀受惊的己方大象,还是依然不免被在人群里踩出几十条血路,杀掉数百头大象。

赵云趁势发起总攻,亲自带着骑兵锐不可当,找到一处缝隙,直捣已经混乱不堪的区连中军。

赵云亲自策马冲向一头大象身侧,先是一枪狠狠扎在大象侧腹,锐利的镔铁长枪不比凡兵,在骑兵冲刺的巨力下扎穿半尺厚的粗糙坚韧皮革,捅入象腹数尺之深。

区连的坐象都忍不住惨嗥发狂坐倒,赵云巧妙地控马闪避开轰然倒塌的象身碾压,这才返身杀回。

相比之下,坐在象轿里的区连,都年近七旬了,哪有什么敏捷的身手,自然是直接被倒下的大象压到了一条腿,腿骨直接断为齑粉,腿肉都只有皮肉黏连,惨嗥不止。

但赵云没给他机会多发出这种难听的声音,直接一枪扎中区连咽喉,狠狠一搅,结束了这个背叛汉朝的小吏出身的伪王,那罪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