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要追,缓追,不给曹操喘息机会(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曹操这终究是因为多疑,不相信他投降之后,朕会饶他全家性命。也罢,一个人对他人的信任,或许年轻的时候就形成了吧。

曹操多疑了大半辈子,如今四十八岁了,要他忽然相信对方的诚意,太难了。”

听说曹操恐惧于谈判破裂,最后选择撤军收缩,刘备也是感慨不已。

他知道,曹操的多疑已经刻到了骨子里。

改不了,天生的。

问题很快抛给了刘备:曹操放弃了陈县,放弃了无险可守的地区,一直往东退,追不追?怎么追?

“此事,众卿以为如何?”刘备也不拿捏,虚心纳谏,召集群臣商议。

法正第一个跳出来,直截了当指出:“陛下,曹操这多半是在诱敌!他多有诡诈,郭嘉也是用奇之人。

此前陈郡各地,在鸿沟以西,还在曹军治下的,唯有郡治陈县了。其余各段,敌我两军都是隔鸿沟对峙为主。汝阳到陈县之间的乡野,因为无险可守,两军斥候也多有交锋。

现在曹操放弃陈县,等于是彻底放弃鸿沟防线,说不定是曹操最近扩军,粮草不足,时值隆冬,又被我军袭扰鸿沟运力,只能后撤。”

刘备也觉得曹操很有诱敌的可能性。但他也觉得,一旦曹军松动,这确实是一个追击曹军的好机会。曹操这么诱敌,图的是啥呢?

被刘备扫视了一圈后,谋士中比较擅长战术的徐庶,开口分析:“陛下,曹操纵然是诱敌,可他真这么诱敌,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小。

首先,敌我两军从七八月开始,就在汝阳和陈县之间开始了拉锯,陈县这个据点,是确保曹军沿鸿沟运粮的重要保障。

所以四个月下来,双方多多少少都高垒深沟,变得易守难攻。这种情况下,哪一方主攻,都会遭受很多额外的损耗、顿挫。

如今之势,便与当年高祖、项羽在荥阳相持相似。当初高祖与项羽相持两年之久,如今之状,陛下军威战力远胜高祖,曹操却弱于项羽。

但陛下暂时还没有如当年‘彭越挠楚’牵制曹操侧翼的力量,这是暂时不如当年高祖之处。至少要等到明年开春,丞相从寿春北上、诸葛尚书从泗水袭扰彭城、琅琊,才算是成彭越之势。

现在曹操放弃陈县,就等于放弃经营了三四个月的鸿沟防线,放纵我军全渡鸿沟。这就放弃了整个豫东,我军一旦追上曹军,会在豫中平原与曹操大兵团决战。

战场或许是梁郡,或许是曹操的故乡谯郡,总之曹操会愈发无险可守。这一点不利,曹操不会不知道。

何况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数十万大军会战,最重军心士气,攻心为上。凡文武略读书知史者,临战皆会借鉴古人教训。

而当年项羽约定鸿沟为界、收兵撤过鸿沟后,转瞬便被高祖毁盟追杀,转瞬灭亡,这教训曹营文武会不知道?

曹操今天在这个节骨眼上,放弃鸿沟防线东撤,若是再战,恐怕其上上下下都会觉得,下一场战役便是垓下决战之势了!谁还有决心为曹操效死?”

(注:汉末时,垓下故址在谯郡的符离县,那是谯郡东部边境的一个县,与徐州接壤。顺睢水继续往东就是项羽的老家彭城郡、下相县)

刘备听了徐庶的战术分析,也意识到曹操这时候战略后撤,留下的漏洞和损失同样不小。

鸿沟防线没了,关键是士气和人心也容易散!

人都是会联想的,汉朝以前可以联想的历史不算太久,可也绝对够用了。四百年前项羽放弃鸿沟相持后撤,马上完蛋了,谁心里不嘀咕?

而事实上,对面的曹操其实早就想到这一点了,但他没办法,他知道这里有破绽,但他没法堵,也没得选。这个破绽看起来越明显,刘备追杀的决心也就越坚决,信心越爆棚越轻敌。

刘备果然被如此巨大的利益所诱惑,觉得这种情况,不追还是人么?

不是不知道对面诱敌,但就算诱敌,那也是“先自砍一刀以示弱”的诱敌,还自弃险要,哪怕明知是诱也能打得过啊!

刘备兴奋得肾上腺素有些飙升,来回急促踱了十几步,晃着一根手指作指点江山状:“孝直和元直所言都有道理,曹操确实有可能是诱敌,但曹操诱敌付出的代价也确实大。这两点朕都认同,那下一步,如之奈何?”

刘备很想直接问“如何追击”,但最后还是忍了,他不希望限制臣下的思路,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如果所有人都是分析清楚利弊后,还劝他不要追,那他也会考虑纳谏的。

只要理由充分。

但所有人都听出,陛下这就是很想追。

当然,这里面也必须澄清一点,刘备之所以想追,也跟他无法实时掌握曹操的最新军队总规模有关。

这不是刘备情报工作做得差,而是曹军的乌合之众增长实在快,根本没个准信,一直在变。而且这种大规模扩军,还存在一个虚张声势放烟雾弹的问题,曹操都对外宣传自称拥兵百万了,刘备也不可能相信啊。

所以,刘备只知道正面的曹军人数很多,在增长,比他多,但真不知道已经有五十六七万人了。

而且这个数字就是腊月中旬刚刚达到的,腊月上旬时前线的集结规模才刚破五十万大关呢。

何况这个“前线”的概念也是模糊的,很多部队一开始就集结在陈郡背后的谯郡,远离战场,等曹军放弃半个陈郡彻入谯郡,那些部署在谯郡的部队才算是转到一线。

如此瞬息万变,情报不准也情有可原。

大家都清楚这些问题,所以场内地位最高、态度也比较持重的鲁肃,想了想后提出一个折衷方案:

“陛下所见,均有道理,曹操是在诱敌,曹军规模也肯定超过陛下亲征的这支部队,我军也确实该追。

但或许可以略等几天,快马从陈留往河北联络,待赵将军从平原南渡黄河,沿济北凿穿大野泽,不要攻城,只顾搅乱曹军后方,牵制分薄其兵力。

另一方面,要求丞相从寿春立刻北上,沿着涡水进攻谯郡腹地,与陛下夹击。再命诸葛尚书与周将军,加强对徐州下邳郡下相等处的攻击,堵住谯郡战场继续往东撤退的道路。

如此,我军再加上赵将军部分骑兵,淮、泗各四万精兵,总兵力可以超过三十五万。纵然曹军再多,也不过是乌合之众,有诈也能堂堂击溃!免得战事再旷日持久、曹贼节节抵抗,百姓徒然多受苦一两年。”

鲁肃这番话已经比较持重了,还把刘备的追击意图解释为“为了缩短百姓的痛苦”,确实很符合刘备的心意。

法正徐庶见状,都觉得陛下有接受鲁肃方案的倾向。

刘备环视场内,发现还剩归顺年限较短的沮授,一言不发,似乎是在为自己的资历浅而明哲保身。

刘备出于真心兼听则明、虚心纳谏,很诚恳地请沮授一定要发表一点补充意见。

沮授被劝不过,直来直去地点明了一个问题:“陛下,持重追击、进一步集结兵力,自然是稳妥之策。

不过,赵云距离战场太远,就算强渡黄河,不攻坚城、不顾粮道来与我们会合,那也得穿过曹操治下两个郡。

淮、泗兵马都是步军为主,立刻启程,也要十余日才能抵达战场。一旦曹操后退给他十余日的时间,怕是又能建立起防线。

而且曹操本就是退却作战,观其战法,坚壁清野之术极为歹毒,退却所过,皆为焦土。而曹操身后那些没被放弃的地方,却可能本来就提前修筑了营垒、甬道、工事。

相差这十几日,怕是会给曹操更多的准备,选取对他更有利的战场环境,也不如立刻衔尾追击更能打击曹军的士气。”

刘备捻须沉思,这策略讨论到这一步,已经是想得很全面了,各种权衡利弊都有了考虑到,最后的关键是抉择取舍。

要追,不能冒进急追,但也不能给曹操喘息……三个条件都满足,很难设计。

最后,还是一直没有表现机会、但其实从四月份刘备刚御驾亲征时就跟着他的黄权,出来表态了。

黄权请命道:“陛下,既然要同时满足法尚书、鲁使君和沮侍中提出的条件。追,缓追,又不给曹操喘息备战选取战场的闲暇。

那么,不如请陛下派出一两员猛将,率领骑军突前追击,咬住曹军,又保持距离,让曹军不得从容部署有序移防。

曹军如果回身厮杀,骑兵便立刻撤退,不与敌缠斗。曹军数十万,部署绵延百里,总有殿后落单的。臣愿随这支骑军追击,参赞军机,避免冒进。

一旦遇到曹军全面反扑,臣也可协助全师回撤,与陛下主力会合,陛下也可以多得到几天准备时间,若发现曹军确实势大,有这点时间陛下便能就地转入固守,不与曹军野战,拖到丞相和诸葛尚书的八万援军也赶到战场。”

黄权最后的办法,着实让刘备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