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节(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已经掌握了量产白糖的方子,难得遇到这么多纯净的糖霜,自然如同捡到宝一样,这些富人家丝毫不砍价就爽快买下了岑家的冰糖和白砂糖。

书院后厨的人员已经被培训出来了,吴柏和弟子负责白案,其余几个厨子便一起负责红案,互相监督,若是遇到解决不到的事情才上报给主厨。当初聘请谢时的时候,岑羽便说过,谢时只需要负责食堂菜色味道,所以可以说,只要谢时暂时不折腾新菜,便空闲得很。于是,有钱又有闲的谢时,打算放下副业,开始搞搞正业。

趁着谢巨休息在家,谢时请他帮忙雇了人手,将自己名下的学田都收拾了一遍,而后便大都种了西红柿。家里的那盆西红柿盆栽,自从被谢时意外发现后,已经结了好几回果子,每回的种子都被谢时一一取出,育种后在其余花盆里种下,如今谢时手头已经存了一小布袋种子,刚好可以种下好几亩西红柿。

谢巨请的人干活仔细,完全按照主家的吩咐,也不用谢时多多操心,谢时便开始专心致志搞起了水稻这个主食的选种育种。华国人对水稻的杂交育种,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是用发现的野生稻和农家种进行杂交,选育出了“中山1号”,其后由此衍生出了很多华南地区的当家品种。

然而水稻的育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充满了耐心和运气的过程,很可能在某个田野,你就如同袁爷爷的助手李先生一样,和那株万中挑一的雄性不育株相遇,也很可能遍寻稻海都找不到你需要的植株。

谢时并不着急,培育出袁爷爷的三系杂交水稻那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打算先用野生稻和栽培种试试手,看看能在古代培育出一个什么新品种。按理来说,在古代这种还未大规模开发的时候,应当存在着更多特殊性状的野生稻种,对于谢时这种农科生来说,也勉强算是一个好消息。

恰好谢时家住龙峰山脚下,龙峰山可是一座植被茂密的天然植株宝库,于是闲来无事的时候,谢时便会换上麻衣短打,在山上溜达寻找野生稻,或许是运气好,不过数日,谢时很快便寻到一株性状比较符合需求的野生稻株,只是在采摘的时候,专心致志的谢时没发现,在他脚下,有一通体发绿,与绿林混为一体的长蛇正伺机而动。

就在谢时蹲下身,取出铲子,要向下挖土的时候,一道绿影扑了上来。谢时余光刚好瞄到,他以前蹲的都是试验田,对于野外实践确实没什么经验,不过他再没经验,也知道自己这次恐怕要遭!

求问古代没有蛇清,中了蛇毒几秒死?是怎么个死法?

谢时胡思乱想的时候,根本没注意到,就在他前方,静静站着一名玄衣男子,比绿影更快的是早有准备的白刃,银光一闪,谢时当即吓得往后一坐,往下一看,竟然是一柄削铁如泥的匕首死死地钉住了长蛇七寸。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1、寒筵冰该名借鉴于《遵生八筏》;

2、玫瑰似乎有催那个情作用,所以贵妇人们比较喜欢,不过不灵不要赖作者哈,作者单身狗!

3、文中诸如治理黄河方略、水稻栽培技术等专业知识描写完全架空,作者非专业人士,全靠看论文瞎编的,不要当真!

第24章

谢时面色惶惶,惊疑未定,不由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男子棱角分明,剑眉星目,薄唇紧抿,此时拧着眉头,自上而下睨他,神色中有些许怒气。

谢时喘了一口气,向来人道谢:“多谢山长。”一柄白刃救谢时于毒蛇之中的正是刚好在附近的韩伋。谢时原本想拍拍衣裳站起来,结果发现可能是刚才命悬一线被吓到了,一下子使不上劲,再一感受,暗道要遭,竟是方才一下子站不稳,崴了脚。

这时一双泛着青筋的大手伸了过来,谢时苦笑着搭上,那大手便使劲一扯,将谢时从地上拉了起来。

谢时拍了拍身上的落叶和泥土,问道:“山长怎么会在这里?”

韩伋看了他一眼,“此话该我问你,后山

蛇虫密布,你一介书生,来此危险之地作甚?”

韩伋原本是上山去先人墓地扫墓悼念,没想到返回梅林斋途中却遇到了独自一人上山的谢时,凭着他过人的眼力和从前的经验,远远就发现了谢时脚边蓄势待发的毒蛇。怕惊动到毒蛇,他没有提醒谢时,而是悄然来到谢时身边,默不作声地抽出了随身携带的匕首,瞄准长蛇七寸,抓住机会猛击了出去。

谢时后怕不已,他也是这会才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古代的天然山林同现代山林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谢时没意识到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独自一人就进深山老林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谢时自知理亏,见韩伋神色不赞同,有些心虚地双手在胸前举起,做了个投降的动作,“我错了,我是想来找一些野生稻种,没想到走得太深,我太高估自己的武力了。”

韩伋看了他的动作一眼,嘴唇微动,最后也没说什么,而是淡淡说了一句:“走吧。”便示意谢时下山。

谢时站在原地没有动,冲他示意了自己有些微肿的脚,“我好像崴到脚了……山长能否帮我寻根木杖,我好撑着下山。”

韩伋却没有照做,而是撩开衣袍,蹲下身,声音低而沉:“脚伤不宜挪动,我背你下山。”

人家毫不介意,谢时也不矫情捏,便攀着他的肩膀,上了背,韩伋宽广的背部给人一种异常可靠的安心感。两人结伴下山之前,自然也不忘了将谢时差点付出性命的野生稻种挖了带走。途中,韩伋突然问道:“你找野生稻种要做什么?”

谢时想了想,反正原身嗜爰花草是出了名的,自己接下来要做的育种实验也不算出格,顶多传出不务正业的名声。且他观韩伋其人,在书院育人上坚持“经世致用”的学说,想来也是一个心系百姓之人,或许是出于对韩伋的信任,或许是因为感激他刚刚救了自己一命,此时的谢时突然很想将自己穿越之后内心一直存在的想法倾诉与人听。

他反问道:“山长可知如今稻田亩产几何?”

韩伋虽然疑惑他的问题,还是顺着他回道:“浙右之地,自古富饶,若苏、湖、常诸州,土壤肥沃,民务细作,无灾之年,下田稻田亩产大约两石,上田则可达五六石,至于其余行省,则不及也,大约在一石到三石之间。”

福州如今属于江浙行省,因此韩伋才会如此列举。谢时有些惊讶韩伋对于民生田事之类的信息掌握地如此精准,不过韩伋说的也跟谢时估计得差不多。如今一石约莫等同于现代的五十公斤左右,也就是说除开天下最富饶的东南地区,全国的亩产平均不过一百五十公斤左右,便是在富饶的东南地区,精耕细作的稻田里,亩产最高也只在三百公斤。

对比一下现代,在谢时穿越之前,华国的超级杂交水稻已经实现亩产一千公斤的目标。两相对比之下,便可以知道,古代的粮食亩产之低。

“在下喜好花草,很久以前偶然从一海外流传进来的异植书上得知,在海外有一学说,该学说认为将两个或多个物种的优良特征,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便可以获得新品种。书上还记载了有一位番人在他们国中培育了一种使得亩产翻倍的小麦新品种。

“时虽不才,却心向往之,如今黄河连年决口,天灾人祸不断,而朝廷却依旧征收重税,若是能培育出亩产翻倍的新稻种,岂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