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复辟了山河,秦国重掌了失地,赵、魏、韩各有所得,也算满意,唯有楚国损兵折将,十万楚军都折损在这次伐齐中,不过事后还大着脸来要赔款,仿佛事前要毁约,加大剥削的不是它一般。
但是齐国暂时没有与楚国翻脸的实力,不想楚国再联系其它几国,对齐动武,比较现在恢复经济,安置百姓,重振超纲,整顿国防才是当务之急,给楚国的赔款并不多,所以也没有矢口否认。
六国达成了协议,交换了和约,已经到了年底,中原终于迎来短暂的和平期。
燕国这次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却达到了削弱邻国强齐的图谋,事后又出售给齐国一些粮草,救济齐国缺粮的难题,使得齐国人对燕国都有了好感,一些投奔燕国去的难民们,不少就留下来,被安置在一些城郭外的村野,许诺开春后会分配一些田地,发放农具,可以放心生存下来。
就这样,三四十的齐国难民,见到燕国民风务实,社会和谐,有七八成的人都表示愿意留下来生活。
七雄得到了重新洗牌之后,实力的顺序被重新划分,依次是秦、赵、魏、楚、齐、韩、燕,齐国从第二位跌落到第五位,而燕国虽然最近一年半推行变法,但是毕竟时日尚短,而且地处一角,六国仍未放在心上,所以还把燕国放在末位。
“七雄排名,末位就末位吧,只是暂时!”辰凌得知这个排名后,没有丝毫不悦,反而有些庆幸,排在末尾,暂时不会引起六国的威压,只要再给他两三年储备,就能在中原各诸侯国内创建许多工坊和商会,异地组装和出售燕国的商品,经济垄断,将会大大挤破六国本就很微弱商业体系。
而且辰凌相信,两三年之后,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会超越其它六雄,成为第一位,军力也会飙升,骑军筹备妥善,火药研制出来,就是对东胡用兵的时候了。
介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七国各有掣肘,没有发动大规模冲突,当然边境小规模战斗还是不可避免,总体来说,相安无事,都在忙着巩固底盘,发展经济,修筑城墙等,春去秋来,两年的时间过去了。
在此两年时光中,燕国抓住了战略机遇,变法更深入,兴工商,重文教,扶农牧,大修水利,开垦荒田,改造农具,提高物质、生产资料等,给各行各业制造大量的盈利机会。
这样一来,乡野民众,丰衣足食,存粮富裕起来,有了自己的铁农具,如铁锹、曲犁、镰刀、斧头等,以前燕国乡野农夫,用的都是青铜钝器,甚至石斧等,耕种效率低,浪费很多人力、物力,如今生产工具改善,耕种面积大幅度提高,粮产也丰富了。
在经商方面,效果最明显,其它诸侯国内都是“重农抑商”的政策,简直工商业发展,而燕国却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尤其是经济命脉,全部操控在国家手里,纺织、造船、军工、陶瓷、砖窑、煤矿、铁矿、印刷等等,都是国家控股,民办的手工业如养蚕、种棉、丝织、制笔、牙刷等小东西,由私人商贾经营,市场空前活跃起来。
最重要的是,燕国与匈奴的经济贸易区,乌兰察布,燕国人与匈奴人、胡人、游牧人在此经商,许多中原日用品流向大草原,而草原上的奶酒、奶酪、牛羊肉、兽骨和绒毛、马匹等,大量流入燕国商家。
羊毛的储备多了,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特别是水力纺织机的研制成功,比之前手工纺织,在速度和质量上都翻倍增长,上品羊毛衣、绒衣等,销售中原六国诸侯,迅速积累财富。
在军工方面,四十万燕军在两年几乎换代了一批武器和甲胄,在现代,考量一支部队的战斗力,除防御方面外,就是从机动力、火力、通讯能力等方面平定综合能力,在冷兵器时代也大致如此。
从防御力上来说,一直冲锋陷阵的部队,不穿甲胄弱于轻甲,着皮甲弱于铁甲,穿铁甲中鳞甲又弱于板甲,但是板甲的要求太高,造价也昂贵,普及起来不显示。
而且制造板甲最重要是技术过硬,要有机加工才能实现切割、冲压等标准化,两年中,军工厂日夜生产,冶铁制造,终于使六大军区四十万军人,都穿上了铁甲,武器配备整齐,长矛、长枪、长戈外,每一位士兵另外发放军用一把匕首和腰刀,凛冽生威。
在燕山军区,发展了三万的骑兵,其中有五千重装板甲兵,使用厚重的陌刀和长枪,绝对野战中的王牌,为对付东胡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