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贪功轻进
且说另外一边,孙策与庞统的联手,去势汹汹,一月时间里,连续攻占梁国与沛国大半部,程昱虽能,却不能挡,被打的节节败退。
此时沛县的东南地方,庞统带领韩当与程普以及两万步骑,正秘密往沛县杀奔而来。
其实后方还未完全收服,庞统越境来击沛县,就是因为沛县在沛国的靠北部,是一处大城,如若能得沛县,必能逼迫程昱出沛国,那么其他地方便能传檄而定。
沛县本是小县,但汉高祖刘邦却生于此,成为君王之后,沛县逐渐发展,如今已成气候。
本来庞统此计有些冒险,军中有人屡屡劝阻,但还是架不住庞统的立功心切,少年习性,此次定要扬名。
而且,就这几个月以来,庞统每每都有妙计,程昱虽强,但比上庞统又差了一筹,被连连击败,军中将校很快就被这个年轻军师收服,对庞统极多敬仰,劝谏了一阵后劝不动庞统,也就止了。
庞统此行虽冒险,但绝非不能施为,一旦成功,就能从东线突破,进而影响到左右两战场,对曹操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便有了庞统带人秘密绕道过来沛县的事了。
还有另外一部分原因,若是程昱好好谋划,就能谨守沛县,这些日子以来,程昱被庞统略压半筹,但也紧是半筹而已,其中多是对于庞统用兵布阵的不熟悉,才有被压半筹的境地,程昱作为老牌谋士,自然有他的本事。
上文就说了,沛县城是沛国之内少有的大城,程昱若是死了心,紧守城池避不出战的话,不甚精锐的孙策所部想要打下沛县,绝对是难如登天。
纵然能够攻下沛县,也会损失惨重。
为何是不甚精锐?
林凡在半年前的陈地大招兵后,一举将兵马扩充到三十万,还有所为的军制改革,但也不可能一营新兵,一营老兵这样子带。而是将其掺杂进各部之中,就说现在孙策所部的第四军团,也是五万老兵与两万新兵的掺杂配置,自然不能算是精锐。
新兵经过这几个月的战争磨炼,总算是能用了,但用起来肯定没老兵好用。
种种顾虑之下,庞统才决定出奇兵攻取沛县,只有一路上隐蔽行踪,而后出其不意奔袭沛县,才能够以最小损失,获得最大的战果。
而结果也和庞统猜测的一样,并没受到太多的阻碍。
沛县地理情况很特殊,他虽然是沛国的治所,重中之重,但位置却偏北,过了沛县就可以到兖州了,由此,现在的程昱还没在沛县布防,还在跟靠南的和县。
现在就去沛县,岂不是将沛国大半部分拱手让人?
不过,也是显而易见的,沛县必定会成为最后的防线,程昱若从相县退兵,必来沛县。
由于豫州之中百姓充足,想要隐匿行踪绝非易事,庞统所带两万大军已经是极限了。
泮宫勒住战马,遥望着西北的方向,略带疲惫的向向导问道:“还有多远能到沛县?越来越不好隐蔽行踪了......”
这段时间昼伏夜出的长途奔袭,使得本是书生的庞统感到十分疲惫,一脸倦色。脑子好使,但身体去未必能行,这就是军师与将军的差别了,《三国》中将军师吹得上了天,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举个简单的例子,关羽与郭嘉若有一战,关羽怎么可能打得过智计百出的郭嘉?
这就是《三国》中的误解,其实两者各有所长。
向导听见庞统的话以后,当即拍马上前两步,说道:“将军,马上就到了,约莫着还有十二十三里地,将军休要担忧,我等只需先隐蔽性行踪,而后再趁着夜色绕过其余村庄,直接奔袭县城即可。”
韩当上前建言道:“我等率军突袭而去,纵然沿途县城的守军发现我们,也定然来不及做准备,末将认为,现在不必隐藏行踪了,大军杀过去即可。”
韩当本是幽州人,善带骑兵,说的办法也大大咧咧的,骨子里也是彪悍作风,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不同于他,程普则要谨慎的多,皱着眉头思量了一阵,这才有些犹豫的说道:“我等本来就是长途奔袭,士卒、马匹早已疲惫不堪。若是再孤军深入,稍有不慎恐怕会遭来杀身之祸。”
庞统细细思考着两人说话,在计算其中利害得失,眼神微不可查的闪动了一下,这才说道:“诸位,我等本就是冒险而来,怎地此次又觉得冒险,岂不是本末倒置?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欲迅速进兵!诸位可有非议?”
众将听庞统说完,皆不答话了,庞统既然为现在军中最大,他说了话,那此事就算定下了,程普闻言,这才暗暗点头。
全军加速前进,不做伪装,一路往沛县方向进发,就这个速度来说,不到两个时辰应该就能到沛县。
并不做休息,其中隐患不少,长江以南本就无战马,多是战场缴获,或是交易而来,林凡新得雍凉,但这战马配置还没有提上来,因此,孙策所部骑兵本就不多,这次多数给庞统配来了,但还是不够。
人力不比马力,总有疲倦的时候,战斗力会锐减。
全速进兵,迤逦前进,路过一座山峰的时候,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看的兴起,隐隐中觉得此山和自己有点联系,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向导道:“我观此山秀丽,却是何地?”
向导闻言,略一看,指山向庞统道:“此山名为梧桐山,因山上盛产梧桐为名,传闻有凤凰栖身在此。”
庞统听后大惊,这寓意可不好,他绰号为凤雏,却与此地不和。
凤栖梧桐有很多种意思,各有寓意,有的说凤栖梧桐是说凤凰品性高洁,不染尘埃;也有的说凤栖梧桐是因为梧桐树阴凉,正适合凤凰涅槃之用。
当然还有另外的解释,后有“凤凰非梧桐不栖”一说,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
各种各样的解释,有好有坏,庞统怔怔不敢出言,回过神来才轻轻一笑,看着梧桐山赞道:“好一座梧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