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黄河重卡(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前世的李卫东,到了1987年才分到楼房,而且还是以李登科老爷子的身份分到的。

李登科虽然退休,但毕竟是运输公司的元老,排资论辈的话是比较靠前的。若是换成李卫东这种年轻工人,等到运输公司倒闭都不一定能分到住房。

然而李卫东却知道,后来几期家属房的质量非常的差。

家属院的第一期的两栋楼,是混凝土浇筑的,建造的非常结实。后来的家属楼为了施工进度,全都是楼板房,建筑质量直接下降了好几个档次。

八十年代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也为了施工方便,国内建造了很多的楼板房,这些楼板房安全系数不高,最关键的是不抗震。

一旦来了地震,楼板房比砖房还要糟糕,砖房坍塌的话,砖头会变成碎块,人只要护住头部还有很大机会活下来,但楼板房坍塌的话,整个楼板断裂拍在脸上,人恐怕是凶多吉少。

李卫东记得,九十年代时青河市发生一次5.2级地震,运输公司家属院就有一栋楼被震踏了一半。好在当时大家走在上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李卫东当然不愿意去住劣质的楼板房,他打起了这48套混凝土浇筑房的主意。只不过李卫东连个中层干部都不算,想要分到一套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整个会议的过程中,李卫东都在琢磨弄套房子的事情,直到会议结束,崔大山来到身旁,李卫东也没有发觉。

“小李,一会就别回车间了,回家休息休息,顺便收拾一下,明天派你出趟差。”崔大山开口说道。

“出差?去哪?”李卫东开口问道。

“去济城市,黄河汽车制造厂。”崔大山开口答道。

“黄河厂?他们不是生产重型卡车的么?”李卫东皱了皱眉头,随后开口问道:“咱们公司要购买重型卡车了?”

“猜对了。”崔大山点了点头,接着问道:“再猜猜咱们公司要买什么车?”

“黄河汽车制造厂的重卡,无非就是两种,一个是罗曼,一个就是黄河,我猜咱们要买的,应该是去年刚推出的那款黄河幺六二吧!”李卫东接着说。

“又被你猜对了,听说黄河幺六二的性能很不错,所以咱们公司打算购买一批,这次派你去济汽制造厂,就是实地的考察一下这辆车的性能。”崔大山开口说。

李卫东想了想,开口说道:“如果是黄河幺六二的话,那不用考察了,应该没有问题。这车用的是奥地利斯太尔重卡的技术,也算是半个德系车,性能肯定是国内顶尖。”

“你小子倒是懂行啊!还对这车有所了解。”崔大山吃惊的看了看李卫东,而后接着说道:“其实考察汽车性能跟你没啥关系,公司专门从货运处抽调了两个经验丰富的司机去试驾。”

“都有老司机去了,那还要我干什么?”李卫东不解的问。

“你的任务,就是参观一下黄河汽车制造厂的返修车间,看看人家是怎么修理黄河幺六二的。”崔大山开口答道。

“这是派我去学习修理技术啊!”李卫东点了点头。

崔大山却摇了摇头:“不用你去学习修理技术,你就是去看看,别人是怎么修车的,只要能看懂就行。”

“看别人修车?能看懂就行?这是为什么?”李卫东一头黑人问号。

崔大山则开口解释道:“咱们公司不是没有重卡么,我担心这次买来一批重卡,比较难修理,所以先派你去看看人家厂家是怎么修车的。如果连你都能看懂的话,我想咱们车间的师傅们,也都能修理重卡了。”

“什么叫连我都能看懂!”李卫东小声抱怨了一句。

崔大山的想法很简单,李卫东作为一个车间混子,代表着汽修车间的最低水平,如果连最低水平的李卫东都能看懂如何修理黄河幺六二的话,那么车间里的其他师傅,自然也就能修理这车。

“除了我和那两个货运处的司机师傅之外,还有谁去济城市?”李卫东又问道。

“既然是去买车,采购处的王海滨肯定是要去的,只是不知道采购处去几个人。”崔大山开口答道。

“真是冤家路窄啊!”李卫东长叹一口气,接着问:“照这么说,这次去的人,职务最高的就是王海滨了?”

“恩,排第二的应该就是你这个以工代干。”崔大山点了点头。

“那我得听王海滨指挥了?”李卫东一脸不爽的问。

“他要忙着跟黄河汽车制造厂谈采购,没时间指挥你。”崔大山接着安慰道:“你这一趟去济城市,也就是四五天的时间,其中还有两天是在来回的路上,真正待在黄河汽车厂的也就两三天。你也不用太理会王海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

……

回到家中,李卫东一边收拾衣服,一边回忆重型卡车的事情。

在李卫东的记忆当中,直到1986年,青河运输公司才引进了第一批重型卡车。现在才是1985年的元旦,也就是说此行前往黄河汽车制造厂采购重卡,注定要无功而返。

一个地级行政区的国营运输公司,竟然没有重型卡车,现在听起来好像不太可能,但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的国营运输企业都没有重型卡车。

当时国内的重卡,都优先供给采矿企业,运输企业是分不到重卡的。

中国的第一辆重卡诞生于1960年,就是黄河汽车制造厂参照着斯柯达706重卡的样子,手工打造出了一辆重卡,那就是著名的JN150。朱老总亲自为其题词“黄河”二字,至此便有了黄河汽车。

然而这辆黄河JN150却是一个失败的产品,作为“超英赶美”特殊时期的产物,黄河JN150的设计和质量都有着重大的缺陷。

就比如当时的黄河厂并没有大型冲压机,也就无法制作大梁,最终黄河厂买了六个千斤顶,用千斤顶硬生生的压出了一个大梁。

在六十年代,这是一个用智慧克服困难的励志故事,被广为传颂。然而千斤顶做出的大梁,怎么可能够跟冲压机做出来的大梁相比!品质上真的差了好几个档次。

汽车制造毕竟是要讲科学讲工艺的,土办法做出来的汽车零部件,外观看起来一样,但工艺水平达不到,质量就是不行。

没有专用机床,没有技术资料,缺乏资金,材料紧缺,工作人员也没有经验,造出来的重卡,注定就是个不能用的花架子。

高端的制造业,不是靠艰苦奋斗和耍小聪明就能做好的,技术才是根本。国产重卡空有个花架子,质量很差劲,因此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重卡主要还是靠进口。

外汇那么宝贵,进口重卡当然要给能创汇的采矿企业,至于运输企业,没有资格使用进口车。

改革开放以后,黄河汽车制造厂从罗马尼亚,引进了一条重卡生产线,生产罗曼重型卡车。

这个生产线只是一个组装生产线,所有的零部件都需要进口,然后在国内组装,甚至很多零部件是在国外完成总成组装,然后再运到国内。

这种组装模式,比上汽组装桑塔纳还要简单,显然不是国家所需要的。

于是在1983年,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花了6亿美元的外汇,引进了奥地利斯太尔卡车的技术,弥补了国内重卡行业的空缺。

这个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就是后来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响当当的“中字头”企业。

黄河汽车制造厂有生产重型卡车的底子,他们率先消化了部分斯太尔重卡的技术,推出了黄河JN162重型卡车。这款车最终衍生出三十多个车型,是国内八十年代重型卡车的主力车型。

如今青河运输公司所看重的,就是这款黄河JN162重卡。

……

此行前往黄河汽车制造厂的一共有五个人,除了李卫东和货运处的两位司机师傅之外,采购处也派了两个人,分别是处长王海滨和另一个办事员。

青河运输公司专门派了一辆BJ212吉普,因为随行的有两位货运处司机,所以便没有专门再派司机,五个人正好可以挤在一辆吉普车里。

老吉普虽然比老解放快一些,但也快不了哪里去,一行人也是花了近六个小时,才抵达了济城市。

入住招待所,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一行人便来到了黄河汽车制造厂。

黄河厂的销售部门有专人接待他们,随后一行人便分成了三部分,王海滨和办事员去谈采购事宜,两位司机师傅去场地里试车,李卫东则被带到了黄河厂的返修车间,参观学习。

黄河厂的接待员领着李卫东来到了返修车间门口,让李卫东站在原地等候,他先进去,不一会接待人员便带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走了出来。

“魏主任,这个便是青河运输公司来咱们这里参观学习的李同志。”接待人员说着,又向李卫东介绍道:“李同志,这位便是我们返修车间的魏斌主任。”

“魏主任,你好,我叫李卫东。”李卫东不卑不亢的说道,同时打量起魏斌。

魏斌身上的蓝色工装一尘不染,连半点油渍都没有,看起来完全不像是混汽修车间的,他带着一副黑框眼镜,整个人文质彬彬的,倒像是个教书先生。

魏斌只是瞅了一眼李卫东,然后有些居高临下的问道:“李同志,你在你们单位,是干什么工作的啊?”

“我在汽修车间。”李卫东开口答道。

“哦,原来是同行,那就好办多了,车间里的安全条例都懂吧?”魏斌又问道。

李卫东点了点头:“都懂,我们车间每月都会组织安全考核。”

“那就行,想看什么,自己进去看吧,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直接问车间里的师傅。另外洗手池在那边,有肥皂,弄脏了手直接去洗就是了。”魏斌说完,便不再搭理李卫东,而是返回了车间。

李卫东知道,魏斌大概是看自己年轻,也不可能有什么领导职务,压根就没打算招呼自己。

李卫东并不以为意,他跟在魏斌的后面,走进了黄河厂的返修车间。

刚进车间,李卫东就看到了一辆“宝贝”摆放着右手边。

“竟然有这车,好东西啊!”李卫东忍不住凑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