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百分之十的学成率……
同样低的令人发指。
也就是说,十个人入学,只有一个人能学成。
不过考虑到这个时代变态级别的识字率,许牧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
毕竟学习周期是一个月,多来几次招生,百姓们的识字率慢慢就能提升上去。
在和王通确定了入学薪资和奖金制度后,许牧再次找到了老杨,确定了一下学校竣工的事。
“现在正在收尾,还有三天,便可以授课了。”
杨广对此颇为上心,他也是个爱搞教育的人。
在他即位后,在全天下重建了数千学校,就是为了给更多寒门学子机会,能够通过科举上位。
借此打破世族的学识垄断。
在他勤勤恳恳的修建下,学校只花了半个月时间,便差不多完工了。
建立了两栋大楼,食堂和教学楼,可以同时容纳上千人一起上课。
“干得不错!”
许牧拍着老杨的肩膀,鼓励道。
被一番鼓励,老杨内心五味杂陈,说不出的复杂。
“对了,以后万民城内的所有建筑,都记得写上竣工时间,承建人和施工总管。”许牧突然说道。
杨广一楞,旋即明白了许牧的意思。
联想起了年初那场暴雨,许牧替他市政规划司宣传的事。
全城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树立生祠。
“某……知道了。”杨广心中一叹,对许牧宽广的胸襟感到震惊。
这可是民心啊,历来统治者最重视的东西!
可许牧却一点都不猜忌他。
而许牧内心想的却是:“这样以后若是出现了豆腐渣工程,便可以随时追责了。”
杨广还好不知道许牧的想法……
……
当日。
由主公府派发的政令,经过各大小吏的宣传,传播到了每个百姓的耳中。
许牧在城外各大居民点,修建了政令公示亭,并且让房玄龄组织小吏,务必让不识字的百姓们知道主公府的每一道政令。
这是在就百姓不识字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至于把政令刊载在报纸上这些,只有等日后识字率高起来才能推行。
城外,各大政令公示亭。
主公府的小吏正在给百姓们苦口婆心地解释最新的政令。
“三日后,万民城夜校面向全城百姓,正式招生,入学可得三百文,学而优者,前三名可得一千文!”
百姓们听到这出政令后,无数脸懵逼,面面相觑。
有些没搞明白。
甚至有人怀疑是他们听错了?
“我说那后生,主公府这个政令……是说要给我们钱吗?”有一些胆子大的百姓壮着胆子问道。
在政令公示亭初建的时候,万民城的百姓都有些害怕这些小吏。
毕竟小吏也算半个官,他们只是寻常百姓。
不过许牧十分重视行政队伍建设,三令五申,这些来自洛阳国子监的读书人,根本不敢使什么威风。
面对百姓的任何问题,他们必须无条件回答。
否则……若有百姓告状,查证属实,他们将遭受极其严重的惩罚。
在有几个不服的刺头以身试法下,剩余国子监监生就差把这些百姓当祖宗供着了。
毕竟……这里可是反贼窝。
他们就算是被反贼头子砍了,全城百姓也只会大声叫好。
“老人家,你这可说错了,可不是给钱,而是鼓励你们入学去读书识字。”梁子秋温声细语地说道。
他是国子监监生里少数几个,出自寒门的学子。
因此对这些百姓们,天生有种亲近感。
他也是这段时间以来,受到百姓好评最高的小吏。
“读书?老汉都六十多岁了,种了一辈子地,怎么会读书?”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走了出来,用不大不小的声音嘀咕着。
梁子秋连忙上前搀扶着,陪笑说道:“主公说了,有教无类,上到耄耋,下到垂髫,都可以入学的。”
这个老者杵了杵拐杖,板着脸道:“你这后生,又来了!动不动就说这些咱们听不懂的,你刚才说的老汉一个字都听不懂,还读什么书啊?”
说着他一边摇头,一边就准备转身离开。
梁子秋连忙给他让开道路,同时赔罪道:“是晚辈鲁莽了,主公说了,五岁到七十岁的百姓,都可以入学读书,每日包吃,只要通过了毕业答辩,便可以获得三百文钱,其中学的最好的三个人,还能获得一千文钱。”
他好一番解释,围绕着他的百姓们才理解了政令的意思。
刚才想要走的老者也停了下来,和其他人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
“入学就有三百文钱?”有年轻的百姓眼睛放光。
“屁!需要那劳什子答辩的!估计没几个人能拿到!”有精明的百姓已经琢磨了起来。
“就算拿不到,也包吃啊,反正就一个月时间,不亏!”
……
梁子秋看着眼前议论纷纷的百姓们,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说实话,和那些满腹抱怨的监生们不一样,他是真的喜欢这里。
虽然没有洛阳城繁华,但那个神秘主公的政令,却是欲让天下寒门,都读书识字。
他就是出自于寒门。
父母早亡,靠着村间邻里的帮助,给他筹措了束脩,一路求学,好不容易进入了国子监。
他对这些泥土里的百姓充满了好感。
因此这个政令一推行下来,他便十分卖力地解释这个政令的好处。
讨论了许久,这些百姓们议论的话题忽然一变。
“去!反正去了又不亏!”
“就是!晚上读书而已,又不耽误农事!”
“没错,若是读得好了,还有三百文钱拿,不,是一千三百文!”
“呸!就你那脑子,恐怕连五岁娃娃都比不过!”
……
“给老汉报个名!”
在那些百姓们讨论的时候,七十余岁的老者颤颤巍巍走到了梁子秋面前,接过了纸笔,写上了他的名字。
梁子秋一愣,看着老者以歪歪扭扭的字迹写出“陈旱霖”三个字,心里唏嘘不已。
在前些日子里,主公府推行居民身份证,呼吁全城百姓学会自己的名字。
当时派遣了所有小吏,教导这些百姓们各自的名字。
陈旱霖的名字就是他教的,据说他刚出生的时候,乡里大旱,一个路过的书生给他取的这个名字。
“老人家,身份证。”
梁子秋随后,便拿起陈旱霖的递过来的一个卡片,在洁白如雪的纸上,开始记录他的相关信息。
出生年月,性别,样貌特征等等。
“我也要报名!”
“算俺一个!”
“那后生,我可以给我家小娃娃报名吗?他刚满五岁!”
……
场面瞬间火爆了起来。
当天,全城四万百姓,足足有八百余人报名!
当然,这八百余人,都是最早的一万余百姓中的。
后来的三万百姓还是在观望中,不是很相信主公府这个政令。
许牧很快就接到了房玄龄递交上来的报名人数,注意到了梁子秋这个人。
“此人……居然招收了一百七十余人?”许牧有些惊讶。
要知道,主公府其他小吏,所招收的百姓,不过二三十人。
房玄龄笑着说道:“属下对此人颇有印象,乃是国子监少有的寒门学子,勤修苦学,才考入的国子监。”
“成为主公府小吏以来,他行事干练,对百姓循循善诱,许是因为出自寒门的原因,所以百姓们对他也颇为喜欢。”
而其他国子监监生,大多家底殷实,和百姓之间有种无形的隔阂。
听完房玄龄的讲述,许牧点了点头:“像这种为百姓做实事的小吏,以后要多关注一下,若品行无缺,该提拔就提拔。”
房玄龄颔首道:“主公所言甚是,属下也是如此想的。”
接着,许牧又拿过来八百多人的名册。
这个时候,他身份证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
凭借主公府留存的身份证底案,他可以知道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
从身高样貌,到姓名年纪,都可以很清楚地统计出来。
很快,许牧便发现了这群百姓为了三百文钱,居然有如此丧心病狂。
“七十三岁……”许牧翻阅到了陈旱霖的一页,嘴角抽了抽。
这个年纪,不老老实实在家带孙子,居然还要来上学?
比苏老泉,三十多岁才发奋还要励志。
更有甚者,刚满五岁的凌象山……居然也报名了?
可见这三百文钱,在百姓心中何等重要!
“主公,要不要把这两人剔除出去?”房玄龄也发现了,皱眉道。
许牧却摇头笑道:“为什么要剔除?千金买马骨,若这两人能顺利毕业,不正说明主公府言而有信吗?可以取信于后加入的三万百姓。”
他想的倒是十分深远。
“你叮嘱一下,让老王格外关照这两个学……学子,争取让他们顺利毕业!”
许牧略微沉吟,若这两人可以顺利学习完三字经和千字文,下个月招生,他就可以大胆吹……咳咳,大胆宣传了。
……
很快,教化司的王通就接到了这一批招生的名单。
足足八百三十七人!
按照主公规划的百分之十的学成率,至少要八十四人学会三字经和千字文。
但只要想到这群……没有任何基础的百姓,他的心就有些发虚。
平日里,他教导的全是有基础的学生,教授的全是高深的儒学经典。
从零到一,往往比从一到十,难上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