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赵统的忧虑(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初一想到此事。

赵统面上神情就顿时振奋了起来。

他丝毫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须知。

原史之上,就是孟达先率部沿秭归郡北上攻略东三郡,后面汉中方面战事基本大局已定时,刘备方才命副军中郎将刘封遣军沿汉水一路南下。

予以相助攻击三郡。

之后登坛称汉中王后。

便以刘封为副军将军,总署三郡军政要务。

并令孟达为辅,从旁协助。

可不知就是怎么的,刘封与孟达二人不合。

在一系列的矛盾以及排挤之下。

孟达最终逃至了曹魏境内。

那时已经废汉称帝的魏文帝曹丕为了将投降的孟达做以表率。

便以隆重之礼接待了孟达的归降。

对其大见礼厚。

由于孟达熟悉上庸方面的路途。

也就有了孟达带曹魏各部大军兵临上庸首府城下,刘封败走的一幕。

此刻,赵统脑海里不断回想起原史上所记载的等等事迹,面色刷的一下子就沉了下来。

他不知道。

现在有了自己的推动下,是否还会犹如史实那般照常运转。

但他也不敢赌。

若是接下来继续由二人执掌东三郡的军政要务。

那隐患就已经埋下了!

况且,究竟是刘封逼反的孟达,亦或是此人本身就心存反意,这还说不清呢。

纵观孟达数次复叛的所作所为,赵统可不敢相信此人的人品究竟会有多美好呢。

联想着这些。

赵统开始苦苦思索着解决之策。

他一时竟是有些不知如何令此事得以避免。

但这也是么办法的事情。

他现在年纪尚轻,即便现在已经独当一面,可在老一辈的文武之众面前,他也不过是一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罢了!

压根没有丝毫的话语权。

这也就导致,现在对于刘备如何安排任命,他可谓是一点也插不上话。

沉吟了好一阵。

他方才是渐渐理清头绪,有了决断。

随即迅速回返大营之中。

开始舞文弄墨于纸张上快速奋笔疾书而起。

半响后。

一纸书信便写好。

待笔墨吹干过后。

赵统方才双手拾起来查阅一遍,以检查一番。

确认无误过后,才封存至信笺里。

差遣亲卫迅速务必送往成都,并交给军师将军诸葛亮。

送往此信后。

赵统也只是面上所透着的数分忧虑稍微缓解了数分而已。

但也没有太足的信心。

信中内容自然就是将此番上庸当地豪族相互狼狈为奸,勾结曹军入境,意图配合曹军各部大军杀入东三郡的总总消息。

但却被自己所提前识破,并挥师杀败了曹军。

现在曹军已经仓促退回南阳郡屯驻。

信间先是做了一番军报的前因后果等汇报。

中间部分则是请示关于这些豪族以及其亲眷成员该如何请示。

直到最后。

赵统方才在书信里郑重提醒着:“军师,自统奉命攻略东三郡以来,统观三郡间的地势于我军将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

“若三郡安,则能够通过汉水水域连通汉中郡与荆襄之地,作为战略通道。”

“若三郡失,则我荆襄之地亦只能通过江陵直行沿途过秭归,以及一向地势险要,且山势众多,道路崎岖难行的鱼复所在。”

“如此,荆襄与成都方面联络便极其不便。”

“在之后,也并不利于两地随时予以沟通。”

“况且,三郡若在,日后还能在关将军配合出秦川的我军主力大军北伐襄樊时,遣一部偏师做出一副大举进攻南阳郡,意图攻重镇宛城,甚至是东都洛阳的企图。”

“以此来形成威慑,令曹军间的兵力予以分散。”

“且即便是稳妥而行,也能携部相助关将军部攻伐襄樊。”

“此等战略重地,万望军师与主公务必对此地的防守之人切莫不可忽视!”

“统斗胆觉得,孟太守此人欲望稍盛,或许是并不合适驻于此地。”

“而先前的蒯太守,或许能稳固三郡间的局势。”

“军师相见他后,若觉得其可当大任的话,可慎重考虑之!”

“小将统拜上。”

一番番的言语如实记在了书信之间。

赵统也不知晓自己这番话究竟能否阻止刘封,孟达二人一起共事。

他虽然很想直言不要令刘封前来都督东三郡间的一应事务。

但郑重思虑一番。

却还是决定劝诫调离孟达。

概因刘封现在身份特殊。

乃是刘备所认的假子。

在这个时代,假子不同于义子。

义子只是单纯的领养关系。

似百年过后的继承权,若有嫡系亲子的话,那这是没有继承权的。

可这假子身份却不一样。

刘封本就是当年由于刘备年纪过大,膝下又无子嗣,方才会领为假子,以待百年之后以为继承基业的。

就这等特殊身份在。

现在的赵统人微言轻,单凭这一席话又如何就能决定刘封不都督东三郡间的事务呢?

别说他了,即便是诸葛亮,恐怕也无法阻碍刘备的决议。

故而。

赵统此刻方才觉得调离孟达,或许才是目前最为合适的处置措施。

但他也不知刘封与其他人合作,是否会不会发生同样的问题。

索性也在信间继续向军师诸葛亮推举了蒯祺。

首先,此人先前便是房陵太守。

对于东三郡当地的各项事务甚至是风土人情都已经了如指掌,无比熟悉。

重新上任。

便不用在花费时间去熟悉考察。

而是可以直接对症下药,颁布各项有利政策。

但赵统也考虑到了先前自己刚携部杀至城下时。

蒯祺曾是执意不降。

他也特意提醒了诸葛亮亲自考察其是否可用。

赵统相信。

以诸葛亮的能力,只要能够重新启用他自己的这位大姐夫,那忠诚度方面大概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至于任人唯亲!

这倒是不存在,大可放心。

赵统熟知历史,知晓即便是原史上执掌了蜀汉军政大权,权倾朝野的诸葛亮,也只是在一步步的带领这个国家步步发展壮大。

为这个政权殚精竭虑着。

却也并未去谋取任何的私利。

直至去世时,家中也不过是唯有八百桑田罢了。

待书信送离过后。

赵统思索一番,遂又再度提兵书写而起。

他这封书信则是要呈递给同为军师,现今协助关羽镇守荆襄的庞统。

信间内容也简便了许多。

就是提醒庞统,若是日后掌管东三郡有了新的人选后,务必要时刻注意此地的种种情况,以免境内出现差池。

之所以是写给庞统而不是主将关羽。

赵统自然也有自己的一番思量。

首先是自己于庞统交情更为深厚。

其次就是或许告知庞统,他会更注重此事,而关羽可能很容易就忽略了。

自己一介小辈的言语,他也未必会挂在心上。

将这桩事件徐徐结束过后,

赵统方才是长舒了一口气。

他现在已经尽可能的将上庸之后的隐患降至了最低。

最终东三郡究竟是否还会犹如原史上那般失而复得。

那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呢。

忙活完这番事务。

赵统依旧是组织诸将操练着将士。

并且重新将上庸外围防线的防御安排布置了一番。

令南阳郡方面的曹军稍有风吹草动。

己方就能迅速得知!

而多日过后。

益州首府。

成都,军师府。

此刻,诸葛亮居于上首,阶下的左右两侧各自立着些许身着衣冠的士人。

他现在手拾着掌中的书信徐徐查阅着。

随着刘备亲自携众亲征汉中过后。

便将后方一应事务,甚至是自家的左将军府事也一并交给了诸葛亮所打理。

半响后。

诸葛亮方才是放下了手中的书信,右手重新拾起鹅毛羽扇轻轻挥了起来。

“军师,不知此信又是何人所送而来?”

待片刻功夫后,一侧作为益州本地难得受到重用的蜀郡太守杨洪不由先行拱手相问着。

由于扬武将军,蜀郡太守法正已经随军北上。

为了维持蜀郡间的稳定。

诸葛亮遂也是重新任命了杨洪为行蜀郡太守,暂时代管境内事务。

现在一向擅长察言观色的他,瞧着诸葛亮查阅着这封书信,时不时的就会轻微点头以示附议,面上带着一点微笑般的笑容。

他便明白,此信定然不简单。

一言而落。

上首的诸葛亮遂也是面色轻松,缓缓挥着扇公示着:“此信乃是子龙将军长子统,奉命携本部攻略东三郡,以配合我军主力争夺汉中郡所送来的。”

“信间所述,言自平定东三郡后,当地些许豪族不甘死心,私下还暗中联合起来相互勾结曹军入境。”

“以图在趁机夺回东三郡的归属。”

“啊?”

此话刚落。

右侧的一为长相俊秀,身长八尺,身着衣冠华服的一位青年士子忽然间面上就有些紧促起来,连忙拱手相问着:

“军师,那东三郡现今处境?”

此青年也正是原史上的蜀汉四相之一,蒋琬。

一言相问。

此时间,两侧其余诸人都不由一致的紧张起来。

这些人作为能够受到诸葛亮所挑选而进的官吏,基本的眼光能力还是很出色的。

他们自然也能窥破出东三郡对于己方的重要战略意义。

此刻忽是听闻了曹军大举来袭的消息。

且还有当地豪族暗中勾结时。

众人的面上不由一下子就惊惧了起来。

生怕到手的城池得而复失!

直至诸葛亮徐徐说着:“诸位勿忧!”

“据信中的汇报,阿统提前窥破了其中阴谋,并携众大破曹军。”

“曹军眼见偷袭无果,各部遂也仓促退回了南阳郡屯驻。”

“现东三郡已经是重新转危为安矣!”

此言落下。

诸人担忧的神情方才各自徐徐缓了下来。

紧随着。

诸葛亮面向众人,似是有考教之意,遂面露轻松之色,直言道:“阿统信中言,关于欲勾结曹军的各当地豪族以及其膝下亲眷几乎是全部落网。”

“现请示究竟如何处置?”

话落至此处,诸葛亮一脸似笑非笑的问询着:“诸位以为呢?”

“针对此可否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

阶下左右两侧都稍作了一番沉寂。

诸人似是在脑海里沉吟了一番后。

此时,左侧似是有一人身着士人服饰的中年杨仪,面上洋溢着浓浓的喜悦之色,不由当先拱手说着:

“军师,仪以为,对于宵小反叛之徒,当予以施用雷霆之势处决。”

“若是手段太过柔和,恐无法震慑暗中所潜藏的野心勃勃之人。”

此话稍落,杨仪顿了顿,随即语气就颇为严肃起来,面上也无比狠厉的说着:

“仪建议,尽数将叛贼们的亲眷一齐押至成都,然后当众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这番话刚一出落。

府间诸人都不由各自以异样的目光看向杨仪。

他们都没有想到。

杨仪看神态,也似乎是宅心仁厚之人了。

却竟然会在此刻提出处以极刑的提议。

但此话方落。

诸葛亮也依旧是不动声色。

并未否决,也未同意。

诸人再度沉吟一阵。

一侧的另一人才俊董允方才拱手高声道:“军师,允有不同的见解!”

“哦,休昭请说。”

待得到了首肯。

董允清了清嗓子,遂也直言道:“此提议允以为或许有不妥的地方。”

“首先是上庸距离成都有千里之遥。”

“其间又道路不便,若是押解至成都,其中所发生的变数也将不可预料也!”

“允以为,不宜押解至成都处以极刑。”

“而应当提前制定好处置手段,直接在上庸面向当地士民处置,或许更能震慑野心之人。”

一语落下。

董允遂又继续说着:“其次,以允之见,处以极刑也太过不好。”

“主公一向推崇仁义,若是对当地勾结曹氏的豪族亲眷都一应处以极刑,或许会有损主公的声誉呢。”

话语落于此。

听闻着董允这一番番话语后。

诸葛亮的面上也渐渐是流露出了些许笑意。

沉吟片刻后,遂徐徐相问着:“那依休昭之见呢?”

闻言,董允随即郑重提议着:“军师,允以为,当诛杀首恶就好,至于其余亲眷人员,也不必都全权处以极刑。”

“只需发配便好!”

“如此,既能威慑当地豪族勿生异心,也可保全主公仁义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