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殿试(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翌日,李意卿和李长江带着礼上沈家。

沈家的人很是热情,特别是沈三夫人,越看李意卿越满意。

比沈大夫人这个未来丈母娘还热情,拉着李意卿一顿唠嗑。

经常在大瑞村被拉着唠嗑的他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沈家人更喜欢李意卿了。

因为是和李长江一起来的沈家,走的时候,李意卿也没见上他的小未婚妻一面。

过些时日要举行殿试,李意卿和范敬春这些贡生,到礼部学宫规礼仪什么的。

和士家子弟的得心应手相比,范敬春这种农家子,窘迫的不少。

李意卿因为于嬷嬷提前教了,倒是应付自如。

晌午,李意卿范敬春和沈隼一起走了出来,贡生们也三三两两离开了礼部。

到了礼部外面,沈隼提议道:“子清,九如,不若我们叫上伯游一起到东风楼喝上一杯?”

李意卿和范敬春对视一眼。

“行。”

三人就这么决定,一炷香后,到了张自新的院子外面。

“阿大,你会不会下啊?你应该早早堵住阿四的白棋啊,你看,现在想堵指定不行了。”

张自新说完,满脸可惜地拍了下阿大的肩膀。

“少爷,范公子说了‘观棋不语真君子’,您就在边上看着吧,等我们和阿四争个高低出来,您才可以下了。”

阿大说完,又落下了一子,少爷可别在边上指点我和阿四了,也不看看棋盘上谁经常被轮出来。

张自新大手拍了下阿大的头,“你家少爷我不是真君子,快点下吧,这局你指定输,要轮到我上场了。”

李意卿三人进来的时候,见到的就是这个场景。

想到张自新那烂到无法言说的棋艺,李意卿和范敬春两人嘴角勾了勾。

沈隼一脸莫名地走过去,见阿大和阿四正在下五子棋。

“你们这是下的什么棋?我竟没见过。”

张自新和阿大他们抬起头,见是沈隼。

“子明,这是意卿教我们的五子棋,很是简易,只要五个子连起来就行了。”

张自新说完,兴致勃勃地看着棋盘。

“哦?”沈隼来了兴致。

“子明,我再去拿一盘棋过来,我们俩博弈一番?”

张自新说着,就要进去拿棋出来。

李意卿和范敬春两人架住他。

“自新哥,我们在礼部忙活了一天,这会儿饿了,不若我们去东风楼用膳完,在酒楼里玩也是一样。”

“嗯嗯嗯,对啊,自新,先去用膳吧,我们三人可是饿了一天了。”

两人说着,架着张自新就出门,倒是让还在院子里的沈隼迷茫。

这用膳也没必要那么急啊,他对这叫五子棋的棋还挺想下几盘看看。

到了东风楼,几人定了包间,往上走的时候,刚好碰到了今科贡生,又是一番寒暄。

等饭菜上来的时候,太阳早已落暮。

屋里点上了好些蜡烛,倒是让包间灯火通明的。

“唔,这东风楼的饭菜倒是不错,我家酒楼恐怕比不上。”

张自新虽然可惜不能玩五子棋,但吃得时候倒是比在礼部学了一天礼仪的三人还积极。

沈隼吃着菜,随口问了一句,“伯游,你家还开酒楼啊?”

张自新点头,范敬春跟着道:“在安庆府和望江县各开了一间叫迎客来的酒楼,来盛京之前,姨父准备在益州再开一间迎客来酒楼。”

李意卿挑眉,这件事他倒是不知道,看来张伯父这几年挣了不少,想来过些年,迎客来要走出益州了吧。

不过是随口聊的,至于范敬春和张自新的关系,沈隼早就知道了,听他说姨父也只是淡定地点头。

“子明,我家的酒楼,全靠意卿给的那几个菜谱,这会儿都成了我家酒楼的招牌菜,自从有了菜谱,酒楼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听见张自新这么说,沈隼看向正埋头苦吃的李意卿。

想到之前吃到他做的菜,还有让王大儒收张自新为弟子做的菜,怕是这招牌菜是真不错的。

最后张自新还是在东风楼和沈隼下了几盘五子棋。

李意卿和范敬春对弈得酣畅淋漓,沈隼不到一刻钟就被张自新悔棋一次。

没一会儿,沈隼站了起来,舒展了一下腰身。

“伯游,改日再下吧,今日也晚,我们还是早些回去,不然家里人担忧。”

说着就要走了,不给张自新一丝拒绝的机会。

“哎,还没玩够呢,改天再玩啊。”

沈隼一走,李意卿三人也回去了。

到了巷子口,李意卿跟两人道别就走了。

范敬春和张自新回到院子的时候,张自新还想拉着范敬春玩五子棋的。

但被范敬春以还有几天便是殿试,要勤加苦学给拒绝了。

三月十五,正是风和日丽的日子。

元和二十一年的殿试,也在二百九十七名贡生忐忑期待中正式举行了。

天还没亮,李意卿和范敬春便乘坐马车到宫门外。

殿试前一天,由礼部撰写名单和入场次序位置张贴到宫阙外墙,所以这会儿贡生们按着顺序依次进宫。

殿试在宣政殿举行,宣政殿共有正殿一间,八间侧殿,容纳二百九十七名贡生绰绰有余。

以李意卿的名次,想当然地被安排在宣政殿正殿。

有宫中太监给贡生们引路,李意卿很快便找到自己的座位。

等了一炷香的时辰,殿试的考卷才发下来。

近年来的时事政治和经义史各一道。

还有一问,青州经年水患如何治理。

最后一道是,何为明君?何为忠臣?

时事政治和经义史对李意卿来说不难,可以说是对参加殿试的贡生倒是不难。

毕竟千军万马才出来这二百九十七名贡生,都是有真本事的。

最难的反而是水患这一道题,文章做的好的世家子弟,不一定对水患治理有多了解。

最后一道也不好回答,太过耿直不一定好,太过圆滑拍马屁的,这会儿怕是同进士跑不了了。

思索一番,李意卿磨墨后,先把时事政治和经义史的题做了。

至于青州水患,对于现代人的他倒是简单,只是这会儿李意卿想起了有个物什,到时候可以琢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