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北上驰援(1 / 1)

烽火十国 青璃居士 1592 字 9个月前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自从做出北上驰援的决定后,李源便迅速判断起当下的局势。
  如今寿州战况不明,城中两支兵马分别是李金全手中的两万卫圣军,以及刘崇俊的三万清淮军。但从溃兵口中得知一万五千光州军在决水遭遇伏击,和刘仁瞻火速救援寿州的举动来判断,寿州情势定然危急,且叛军的兵力已足以分兵出击。
  故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那三万清淮军,到底是被叛军所败,还是跟随反叛了......
  李源心中顿时颤栗起来,若是连清淮军都归属了李金全,不仅刘仁瞻部面临险境,自己手中这区区一千轻骑,恐怕去了也是白白送死。
  于是思忖了片刻后,火速命人召集了鄂州城外的所有溃兵,稍稍清点了一番,刨去重轻伤者,大致还有四千多人,州兵战斗力可想而知,但至少他们手中还有兵刃,且大半还穿着或完整或残缺的盔甲。
  李源即刻下令,将这些溃兵收拢列队,再命林嗣昌将迎亲此行所携钱粮取出大半分发下去。果不其然,这些人不管此时有没有斗志,狼吞虎咽了一番后又得了赏钱,纷纷高呼愿意追随李大帅。
  正当此时,又听见鄂州城内传来一阵猛烈的躁动。那位心系主帅刘仁瞻安危的武昌兵马使周廷构,到底还是领着自己帐下的三千骑兵赶来支援。此人毕竟是刘仁瞻的连襟,算得上刘崇谏的长辈,一阵短暂的僵持之后,守城士兵打开了城门,终究还是不敢阻拦。
  周廷构领兵前来,无疑使得李源的信心骤然倍增,大军迅速集结后即刻出发。而北上寿州,李源首先便是面临路径的选择。
  要知道,如今走官道则必经光州庐州,不说这些地方有没有沦入叛军手中,光是时间,拼尽气力也得耗费至少七八日。取过随身舆图上细细察看了一番,李源心中焦虑的同时,无意中看到了两个熟悉的地名,“大别山”以及“八公山”。
  大别山,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的地方,一个能产生奇迹的地方。而八公山,别的不说,就凭借淝水之战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典故,已足够闻名于世。
  因此,李源当即下令,沿举水北上八十里,接着避开官道,转而横插大别山中。而正如李源所料,这个年代的大别山便有如荒山野岭一般,山路狭窄难行,荆棘密布,更伴有阵阵野兽幽鸣,这自然环境比后世不知道恶劣了多少!由于山高路深,自黄昏起便得燃起火把方能前行。
  而这些新编入的士兵们却大大出乎了李源的意料,他们几乎都是光州人氏,那里正是大别山西山口处,大多熟悉路径,因此在大别山中行军时,翻山越岭如同家常便饭一般,显得无比淡定自如。
  得亏有了光州兵作为向导,李源与周廷构领着兵马硬生生在大别山中摸索了两日两夜,最后顺着山势余脉往东北方向疾行,眼前终于出现了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这也大大超出了先前的估计。
  原来所谓的八百里路程,那是沿官道绕行才计算得出,实际上横穿山谷而过,顺利的话至少能缩短一半以上的日程。
  抵达芍陂后,由于即将进入寿州地面,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战,李源决意让全军进行一次短暂的休整。
  由于李源先前特意让林嗣昌在这些光州兵中,挑选出了数十名长得膀大腰圆的老兵,授与临时军职,犒以银钱,督促行军。
  此举果然收到了巨大的成效,经过高强度的行军之后,这些光州兵在扎营休整时仍然保持着严明的纪律,丝毫不敢有散漫和懈怠,而李源下达的军令也执行的井井有条。
  众军士快速地吃完口粮,又给战马饮水,便即刻坐下歇息,李源却无暇休息,在简易的军帐中召集了周廷构、林嗣昌以及各营指挥使商议起军务来。
  李源命人将舆图径直铺开,沉声道:“诸位,再往北走咱们便进了寿州地面。我大军自出了大别山后,一路北上并没有遇到叛军阻拦,这便说明了叛军主力已经大部收缩在寿州境内。
  而刘大帅所部先前在决水与光州溃兵遭遇。决水又在寿州以西,往北便是淮河无路可走,故而只能东进。据本帅推断,此时刘大帅定然已在寿州城下与敌对峙,而扎营之处只能是城西,要么是城南。”
  七八名将领目光在地图上凝视了片刻后,纷纷点了点头。林嗣昌此时急切地说道:“大帅,既如此,咱们该从何处进军?”
  李源淡淡地回道:“如今战况不明,此行咱们只有八千兵马,加上刘大帅从濠州带来的两万驻军,也只有三万人不到。而叛军的兵力却难以推断。”
  此时众将也开始了各自的思忖,周廷构随后出言道:“李大帅,那李金全手中的卫圣军不过两万有余,且战事已有数日。末将料定三万兵马已然足够,何况寿州城中还有刘节使的清淮军......”
  话语戛然而止,周廷构忽然想到了什么,片刻后脸色苍白发出惊呼:“难道清淮军——”
  李源不置可否,只是长叹了一声说道:“若三万清淮军能尽起而攻之,李金全早已败亡!定是清淮军生了变故,寿州城有失,刘大帅才不得已率部前往,又命人前去鄂州求援!”
  听罢,周廷构仍然是一副难以置信的神情,口中不断地念叨着:“怎会如此?刘节使可是大帅的亲侄儿啊!刘家世代忠良,岂会行叛逆之事?难道刘节使遭遇了不测......”
  李源轻轻拍了拍周廷构微微颤动的肩膀,沉声道:“周将军,不必多想了!不管实情如何,莫忘了我军此行的目的。寿州是我大唐江北门户,不容有失,而刘大帅是我大唐忠良,同样也不容有失!情势紧急,我等应尽快确定行军路径!”
  周廷构回过神来,连忙仓促地点头应道:“请大帅示下!”
  “诸位请看,此处便是淝水淮水交错之处,八公山。”李源摆手制止了众人的窃窃私语,两指并拢轻轻地叩在了地图上。
  “八公山正对着寿州城东门,且山上林草茂密,地势平坦,又有水源途径,极适合掩藏大军。而从芍陂向东北方向行军,不消三个时辰便可达八公山!我大军只要抢占山头火速筑起营寨,就能与刘大帅相互策应。若是战事失利,我等还可留出退路,从八公山向东退往濠州。”
  众将若有所失地点了点头,此时一名虬髯将领发出疑问道:“大帅,八公山既然如此险要,又是通往濠州的必经之地,若是叛军已占了山头,我等该如何?”
  李源摇了摇头回道:“如今我大唐北伐之师尽数在周国征战未归,而刘大帅所部已从濠州前来,江北已无精兵可用。那李金全倒是狡猾,选择这个恰当的时机造反,想必不会拖延时日,若是消息传至金陵,陛下定会令北伐大军赶回,或者令两都禁军前来。
  先前本帅推断刘大帅所部,定是于城南或城西扎营,他们已经吸引了叛军的目光,所以叛军此时只想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定然想不到寿州东面短期内会有大军出现。即使八公山上有叛军,兵力也定然不多!”
  那虬髯将领恍然大悟,一脸尊敬地拱手回道:“大帅思虑周全!那咱们便打他个措手不及!”
  于是李源一一给周廷构及众将下达命令,随即召集大军连夜起行。
  此行李源将步骑分开,四千骑兵全部充当先锋,乘着夜色直奔八公山率先开道,并各司其职探明山上敌情,负责警戒。而如同先前所预料,骑兵迅速地搜索了一番后,发现山上并无叛军踪影。
  接着由林嗣昌领着四千光州步兵紧随其后,抵达八公山后开始遵照李源的军令就地取材,借着山上草木茂盛足以遮掩微弱的火光,众军士开始在密林中隐秘地筑起宽寨,又特意多扎了数倍于己身兵力的营帐,在山上各显眼处竖立起不计其数的唐军旗帜。
  翌日,太阳刚刚升起,李源即刻命令所有军士尽皆备战,又遣出几道轻骑,分别往寿州城南及城西方向打探刘仁瞻部动向。
  阳光渐渐拨开薄雾,李源从八公山上向西眺望,寿州城那高耸坚实的城楼已隐隐可见,深深呼吸了一口早晨山间的清新后,心中不免忐忑起来,今日是生是死,就看这场“草木皆兵”的好戏演得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