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赵大人,带着户曹,后面还跟着几个小吏抬着几箩筐户籍文书,急匆匆赶到兴庆宫。 陛下一张嘴,下面跑断腿。 光是开库房拿文书,就花费了不少时间。 户口统计,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户籍文书,早就丢在库房不知哪个角落里面。 还是靠着税曹帮忙,才把文书凑齐。 大冬天,户部尚书赵大人愣是走出了一身汗。 到了兴庆宫,一看,妈呀,诏夫人竟然也在,肯定没好事。 就算是好事,也是伴随着风险。 先是见礼,接着说起正事。 “陛下,京畿地区下辖各县户籍文书皆在此。” 文德帝说道:“顾玖说,她知道京畿地区每个村的情况。你随便翻一本,考一考她。” 户部尚书赵大人瞪圆了眼睛,盯着顾玖,“诏夫人没说大话?” “这等大事,岂敢说大话。大人尽管问,我尽力回答。” 户部尚书赵大人半信半疑,示意户曹挑选一本最偏远县的户籍文书。 户曹心领神会,从箩筐最下面挑选了一本,“道济县麻花村。” 顾玖张口就来,“麻花村是个杂姓村,足有十个姓氏。其中姓白的人的最多,里正就姓白,是上一代里正的儿子,度过三年书,能写会算。麻花村,共计八十二户,人口四百七十八人。其中五十以上老人……” “不对,文书上登记麻花村共计六十四户,人口不足四百。”户曹出声打断顾玖的话。 顾玖:呵呵! “敢问你这文书上登记的情况是哪一年的?” 户曹说道:“开耀十二年统计过一回,开耀二十五年又补充过一回。” 顾玖含笑说道:“你那都是十几年前的老皇历。而我所说的数据,来自于去年的统计。据我所知,去年年底的时候,麻花村有四个孕妇,不出意外,今年麻花村又添了四口人丁。” 户曹张口结舌。 文德帝眼睛发亮,心情突然变得很美。 户部尚书赵大人同样心情很美,而且很激动。 他直接撇开户曹,随意地从箩筐里挑选了一本户籍文书。 “道济县下溪村。” 顾玖侃侃而谈,“下溪村两姓杂居,是个大村落,而且靠近水源,比较富庶。但是两姓争斗从未断绝,以至于下溪村里正都是一年一换,两姓轮流……” “山顶村。” “山顶村顾名思义,位于大山深处。全村共计三十二户,人口合计……” “平遥村。” “平遥村位于官道旁,全村共计……” 户部尚书赵大人一口气提了十几个村落。 无论多偏,顾玖都是张口就来,没有丝毫犹豫。 她说她了解京畿地区每一个村落的情况,是真的,绝非说大话。 户部尚书赵大人激动得不能自已,“敢问诏夫人,你的数据,都是去年统计的?保证准确吗?” 顾玖说道:“部分村落是去年统计,部分是今年上半年统计的。” “能否将这份数据,借给户部抄录?” 户部最困难的工作,不是收税,而是统计人口。 这项工作真的好难好难。 他万万没想到,顾玖的伙计,花费几年时间,竟然将京畿地区每个村落的情况都给摸透了。真是自愧不如啊。 赵大人对顾玖生出了由衷的佩服。 “诏夫人巾帼不让须眉。” 不,她比男人还要能干。 顾玖倒是爽快,“数据在商行那边,明儿我让人给户部送去。” “多谢诏夫人。”赵大人十分感激。 顾玖笑了笑,“大人客气。” 赵大人不由得感慨,顾大人那个死脑筋,竟然能生出这等聪慧的闺女,果然是苏家的基因吧。 听闻苏家已经有人出仕,要不要将苏家那个小子弄到户部当差。 苏政万万没想到,好运从天而降。 就因为沾了沾顾玖的光,他一下子就少奋斗七八年。 当然,以他的聪明才智,也不会辜负户部尚书赵大人的提拔。 关于苏政,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大殿内,气氛突然变得很兴奋。 就连文德帝也跟着兴奋起来。 他问道:“顾玖,你为何要派伙计调查京畿地区每个村落的情况?” 顾玖老实回到,“一开始,是为了收购农产品。后来是为了推广养殖业,再后来,是为了推销工坊生产的小商品。” “哦!事情进展得如何?” 顾玖说道:“收购农产品这一块,进展很顺利。四海商行名下的肉菜店,已经扩大了三倍。养殖业进展一般,养殖家禽牲畜需要耗费粮食,乡农们舍不得。不过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有办法解决。” “什么办法?” “陛下可听说过红薯?” 文德帝皱眉,他还真没听说过。 他朝户部尚书赵大人看去。 赵大人点点头,“老臣倒是知道红薯。听说这物什产量极高,而且极易成活,耐饿,就是吃多了胀肚子。老臣还听说,红薯最初是就出现在诏夫人的田庄。” 不等顾玖说话,文德帝率先问道:“果真产量极高,极易成活吗?产量具体有多高?” 文德帝表情很严肃,眼睛却在发亮。 顾玖说道:“儿媳请人花了几年时间,培育出适合在北方种植的红薯种子,目前的亩产量大概能达到八百斤一亩,旱地坡地都能种,这东西耐旱。儿媳还准备继续筛选培育种子,争取亩产能突破千斤。” 文德帝和户部尚书赵大人皆出现震惊的表情。 这年头,稻谷小麦亩产普遍在两三百斤,粟米产量更低。 上三百斤四百斤,那都是肥田,伺候得极好的庄稼,还要保证这一年风调雨顺,水源充足。 但凡有个旱灾,水灾,或是收割的时候遇到雨水天气,就得减产。 别说亩产千斤,亩产八百斤,那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听到亩产八百斤,已经吓了一跳。 万万没想到,继续筛选培育种子,还蒙突破亩产千斤。这能不让人震惊吗? 更美好的是,红薯这东西竟然不挑土地,而且还耐旱。 耐旱好啊! 这年头,就是缺少耐旱的农作物。 无论是稻谷还是小麦,都离不开水源。 春耕时,为了争夺水源发生的械斗,年年上演,数不胜数。 文德帝激动得破音,“快,快弄点红薯进宫。朕要亲自尝尝红薯的味道。” 常恩不由得朝顾玖看去。 顾玖很干脆,“王府还有两箩筐红薯。这东西耐储藏。” 常恩喜出望外,赶紧派人去王府,将两筐红薯都搬来。 文德帝兴奋难耐,兴奋到不顾形象,双手在空中挥舞。 真想大吼一声。 亩产千斤是什么概念? 也就意味着,遇到灾荒,不用担心灾民饿肚子。 胀肚子算得了什么,能饱肚子才是最要紧的。 兴奋了一阵,文德帝终于冷静下来,“红薯果真能达到亩产千斤?” 顾玖说道:“红薯种子,因海贸进入大周。最初只是在沿海个别地方种植,当地人也不怎么重视。 故此多年来,都没被推广。前几年,儿媳派人南下置办田庄,很巧的就发现了红薯这种农作物。 一听说产量很高,耐旱还不占地,儿媳就动了心思。于是花重金请人培育种子。 耗费了许多银钱,好多年时间,终于培育出能在北方种植的红薯种子。去年小试了一回,今年多种了几亩地,称了称重量,最高亩产八百斤,最低也有六百斤。不过还没达到南方那边的产量。 儿媳想着,多培育几年,筛选出更好的种子,应该也能像南边一样,亩产轻松突破千斤。” 户部尚书赵大人激动地说道:“诏夫人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万千百姓,都会记得你的功劳。” 顾玖难得羞涩一笑,“赵大人谬赞了,我原本只是想推广养殖业,种红薯不占地,喂养家禽牲畜很合适。养点家禽牲畜,也能给乡农们增加点收入。” 赵大人连连点头,“诏夫人一心为民,本官自愧不如。” 说完,竟然对着顾玖一拜。 顾玖哪敢受他的礼,赶紧避开。 “哈哈哈……” 文德帝大笑出声,“什么是祥瑞,这就是祥瑞。” 赵大人赶紧拍马屁,“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有亩产千斤的红薯,这是盛世吉兆啊!” 文德帝又是一阵大笑,看得出来,他真的很兴奋。 他对顾玖说道:“此等大事,你没能第一时间上报,有错。但是念在你培育推广红薯这一作物,此乃大功一件。” “儿媳谢父皇不罪之恩。” 唉呀妈呀,伴君如伴虎,果不其然。 文德帝说道:“接下来,培育筛选种子的重任,由户部和少府接管。老大媳妇,此事你不用操心。你放心,该你的功劳朕不会贪墨。” “儿媳不敢贪功。” “有功不赏,此为不公。朕没那么吝啬。你且等着,只要红薯果真如你说得那般,能有亩产八百斤,朕定会重重赏你。” 亩产千斤的农作物,比什么商税重要多了。 民以食为天,吃饱了肚子才不会造反。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