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鸡肋之詹徽(1 / 1)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京师皇城,吏部尚书府。
  不是每一个官员,都会住在官舍。
  虽说像是到了尚书这等正二品的官级,衙内的官舍也是建得比较精致宽广,但有些功劳钱财的家族,一般也会在京师内城有属于自己的宅院。
  如詹徽的宅院,就是曾经朱元璋赏赐给他爹的,这种赏赐,等于是连地契也一并送了。
  包括徐达的中山王府,常遇春的开平王府,蓝玉的凉国公府等等,皆是如此。
  还有一些就是自己花钱买的,当然在位置上,肯定比不过陛下赏赐。
  朱英来的时候,詹徽早已经在大门口恭候多时。
  像是朱英这种举动,非私下行走,为了皇室体面,还有给予官员的一些准备时间,在做下决定的时候,便会有宦官前去通知。
  詹徽在接到通知后,让府中立即准备瓜果点心,热茶小食,而后自己便在大门口去恭候。
  这算是一个必要的章程,倘若直接过去,若是碰上詹徽出门,那岂不是说臣子的罪过。
  “臣詹徽,拜见太孙殿下,太孙殿下今日能够前来臣之府邸,当真是让臣这里蓬荜生辉。”
  花甲之年的詹徽,已然是两鬓发白,不过身子骨比较硬朗,说话中气十足,眼神亦是炯炯有神。
  朱英笑着说道:“本宫也是兴趣使然,便想着来詹尚书这里来转一转。”
  听着太孙殿下平和的语气,詹徽心中喜不自胜,连忙躬身在前头引路,至府中大堂,请太孙殿下上坐。
  待太孙殿下入座之后,詹徽这才在下首坐下,而后仆从奉上香茗。
  随口聊了几句后,朱英道:“本宫若是没记错的话,詹尚书是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兼任的吏部尚书,迄今恰好三年整了吧。”
  詹徽拱手作揖:“回禀殿下,确是如此。”
  朱英道:“三年吏部尚书之职,本宫也询问过,在詹尚书的管理之下,治理的井井有条,众多官员,无有不服之人。”
  “这般倒是让詹尚书多多费心了。”
  詹徽连忙说道:“不敢得殿下夸奖,臣只是做好本分之职责。”
  看着詹徽,朱英的心中少许有些感叹。
  今年已是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中,若是在原历史中,二月份蓝玉案爆发,此刻已然是位居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的詹徽被牵扯其中。
  那时为锦衣卫指挥蒋瓛告蓝玉谋反,朱元璋任命皇太孙朱允炆和吏部尚书詹徽审问蓝玉,蓝玉不服。
  詹徽斥责他:‘速说实话,不要白白牵连旁人。’
  蓝玉大喊詹徽就是他的党羽,皇太孙朱允炆马上下令拿下詹徽,随后被诛。
  现在朱英为皇太孙,蓝玉自然幸存,没有了蓝玉案,自然詹徽也得以存活下来。
  或许是跟能力有许多关联,虽然现在的朱元璋,还是有些灭淮西勋贵集团的想法,但是对于詹徽,并没有提及要除掉的意思。
  这说明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是没办法掌控好詹徽这等人才,而朱英作为太孙,完全有能力掌控。
  既是如此,便也就没有必要除掉詹徽。
  詹徽有着酷吏的名声,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皇帝肯定顾不过来,唯一能干的就是平衡之道。
  倘若詹徽名声很好,反倒是不行。
  按照惯例来说,一般大臣连任三年,就会进行调动,这也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被官员集中的体现。
  像是繁华地区的地方长官,基本上也是六年调动一次。
  不过直到今年,朱元璋依然没有要动詹徽吏部尚书职位的意思,显然对其目前的工作来说,感官还是不错。
  詹徽是有才能的。
  这一点朱英也能感受清楚,在人才凋零的如今,大明的官场风气还算是比较正向,虽说有着洪武大帝的威严在前,但詹徽的考核,也是个中关键。
  “詹尚书当值三年吏部,应当对天下才子,都有一些了解吧。”朱英问道。
  听到太孙殿下这话,詹徽眼中一亮,知道自己是猜对了。
  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拍了拍手掌,已然准备好的老奴,从厅堂外走了进来,手中抱着i三本厚厚书籍。
  “回禀殿下,此三册文书,是臣对于天下文人之记录,借吏部之便利,将其一一记载清晰,以省为划分,姓氏为别类。”
  “还请殿下过目。”
  詹徽的语气之中,无疑是带着几分得色,他早便猜测太孙殿下肯定要来找他,且找他就是为了官员的事情。
  朱英看着詹徽如此神情,心中感叹史书记载果然没错。
  国榷评论詹徽:‘徽才敏果决,上所最委任。然好窥上旨,终及于祸。’
  可以想象,在之前的任职之中,詹徽必然多次,甚至是经常猜测老爷子的心意。
  这等行为,当真是如同三国之杨修,论古至今,窥探上位心意者,又有几人得过善终。
  史上朱允炆只因蓝玉一句话,直接就把一位吏部尚书当场诛杀,这背后,说到底还是朱元璋的意思。
  当一个皇帝的心思被臣子摸透,身为皇帝者,可并非是欣赏,唯有忌惮。
  当皇帝都在忌惮一个臣子的时候,臣子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这个情况下,唯死一途。
  不杀,心不安啊。
  到了现在这种情况,朱英算是明白当时曹操的选择,也懂了老爷子为何借朱允炆之手斩杀詹徽。
  不得不说,在见到目前的情况后,朱英的心中,都有一丝杀机浮现。
  只是这一丝杀机,在翻看詹徽送来的三册文书之后,便就消失了。
  文书之上,对于每一个官员的才能,喜好,性格,甚至包括专长方向,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记录。
  随便翻翻,便有数百人之多。
  三册文书内,至少有着近两千人的记载。
  可见在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上,洪武十五年中秀才,四十九岁才入仕途的詹徽,为何能平步青云,不断得到老爷子的重视。
  才一入仕,便就升任监察都御史,只用了八年时光,便成为太子少保、左都御史、吏部尚书,位极人臣。
  这一切和老爷子的看重有关,但这份才学,还真不是嘴上说说,确有真材实料。
  “这三册文书,爷爷当是没有看过吧。”朱英翻看一段后,放下文书开口问道。
  詹徽道:“回禀殿下,此官员记载之文书,臣目前尚未完成,只有部分。”
  “臣便想着,等到大体完成之后,再上交陛下查阅。”
  对于詹徽来说,这等记载之册,于国有大用。
  他哪怕今年已然六十,但心中志向远大,致力于为陛下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且这也是他呕心沥血之作,心中骄傲。
  朱英有些感叹。
  倘若原史之中,老爷子看到这三册文书,还会执意要处死詹徽吗。
  恐怕不会见得。
  只是老爷子杀人,从来都是谋而后定,如雷疾风,不给人丝毫反应之机。
  这可成为救命宝物的三册文书,怕詹徽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被砍下头颅。
  心中思索一番,朱英道:“詹尚书当知晓,我之詹士府,如今人才短缺,偌大的詹士府,唯独大小猫两三只,是以想要请尚书帮忙,引荐一些人才。”
  “想来以詹尚书对我大明天下人才之熟悉,应该可以更为了解,不必我亲自去这文册之中挑选了。”
  到了这里,朱英没有自称‘本宫’,而是自称‘我’。
  这是对詹徽的一种尊重。
  对为大明奉献,尽忠职守之人才的尊重。
  即便已经是年岁六十,但詹徽心思依旧敏捷,察觉到了太孙殿下称呼之变化,便就清楚了太孙殿下对于自己所著之文册,极为满意,故而心中欢喜。
  当下开口问道:“不知殿下着重于何等方面之人才,让臣少许有些方向可寻。”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部门。
  或者说储君更为清晰。
  不过太子朱标,在詹士府这方面并没有太多在乎,因为太子朱标的人才培养,都是朱元璋时期的老臣。
  所以虽然有这个部门,但多是一些洪武老臣兼任。
  目前朱英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班底,自然就得另外培养心腹了。
  詹士府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
  正六品府丞一人
  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
  在官员的体系中,还是比较丰富详细,相当于一个小的内阁体系了,或者称呼为东宫体系更为贴切。
  朱英在心中想了想说道:“我想寻之人,当不畏强权,才华尚可即行,最好是在断案之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如今京师随着商业兴起,我在批阅奏章之际发现,诸多案件也变得频发起来,因此须心中有着公正之心才可。”
  “最好是对于大明律法,有着较强的熟悉程度。”
   在朱英的操控之下,大明京师愈发繁荣昌盛,人流也是越来越多,各地商会,行商,买卖之人,不断朝着京师聚集。
  加上如今海禁解除,经商的环境变得更为友好,虽然没有明令提高商人地位,但与去年,多数人对于商人鄙视程度,正在不断的降低。
  这些发展和朱英,还有其麾下的群英商会息息相关,自百姓那边看来,当今太孙殿下都是经商之人,还给京师百姓,太多福利优惠。
  廉价的货物,让百姓们真正的得到了实惠,这等情况下,对于商人的偏见,自然会发生很大的扭转。
  当京师有了商人的土壤,加上众多的达官贵人,大户富户,高度集中的人口需求,在这里做买卖,也不用担心受到太多欺压。
  也就不仅仅是大明商人聚集,许多国外商人也闻风赶来。
  只是繁华喧闹之下,竞争也越发激烈,一些带着不轨心思者,企图暗中非法夺取财物之人,也就逐渐增多。
  京师发生的案件,也更加多了起来。
  当今大明外部虽有战争,但国内一片祥和,经营民生是为重点。
  目前刑部那边,大量案件的积压。
  这等事情,朱英分身乏术,偶尔参与还算可以,但真正跑去解决案件,分析案情这些不太可能,时间上也不允许。
  和詹徽想着带人去辽东不同,朱英想着把自己名下的詹士府开发出来,是为了目前京师,甚至是解决各地案件,庇佑民生,所以这才有了今日寻吏部尚书詹徽之事。
  听着太孙殿下的想法,詹徽在心中开始沉思起来。
  自记忆之中,开始搜寻符合太孙殿下需求的人才。
  良久,眼中一亮,便拱手道:“臣一番深思,当真想到一人,尽数符合殿下之要求。”
  朱英闻言,颇有兴趣的问道:“说来听听。”
  詹徽问道:“殿下可知盛唐狄仁杰。”
  朱英道:“狄仁杰之名,千古流传,我是当然知道的,难不成詹尚书所言之人,有狄仁杰之大才?”
  詹徽回道:“自然比不得狄仁杰之才,不过此人在断案之上,确实有几分本书,本身亦是太原狄氏,便是狄仁杰之后人,名为狄玉森。”
  “此人最慕先祖,常年随身携带《狄仁杰集》,日夜苦读,想如先祖狄仁杰般,施展心中抱负。”
  “不过和其先祖不同,或许是心思都到了断案之上,连着十五载,蹉跎半生,名落孙山,至今还只是一个生员的身份。”
  “现如今靠着举孝廉的路子,在山西平阳府,解州下县平陆,担任典史一职。”
  典史不算官,而是吏。
  官是有品阶,在吏部有户籍,全国流动的,不一定是县令以上,也有县令以下的,一般是有功名在身。
  县城之中,一般是知县,县丞,主簿三人为官,余者皆为吏。
  而吏则一般是地头蛇,不一定有功名,也没有品阶,想当官基本不可能。
  简单来说官员和吏员社会地位截然不同。
  官是上等人,掌有大权,而吏员虽在官府当职,实则户籍还是民籍,如若被官员开出县衙,便就和普通百姓没啥区别。
  “既然是詹尚书举荐,想必此人定有才能,我便下道令旨,将此人召来京师,看看有几分成色吧。”